上海是个繁华又时尚的城市,也是盛产「黄牛」的地方,所谓黄牛就是对那些非正式的从中牟利的中间人的称呼,凡事有抢购紧俏商品或车票门票能有利可图的地方,都有黄牛的身影。
兑换券当然也不例外,因为我们手上有兑换券,所以肯定是被黄牛盯上的,这个黄牛是位年轻小伙子,也是每天下班前来银行收取快递的DHL的工作人员,每月发工资的那一天,也是他最忙的一天,白天就开始蹲点在我们银行的侧门,手肘弯曲夹了一只鼓鼓的包,手里拿着一只计算器,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工资加上一个月下来的加班费,通常连带零头一股脑地全部换给他,黄牛也是一视同仁,透明的一口价,根据市场行情一比一点三、一比一点四,最高的时候达到一比一点五,也就是一百元兑换券能到手一百五十元人民币。我们私下里说这个黄牛肯定比我们整整一个月努力工作加班还赚得多,而且对我们的工资也是了如指掌。
不过这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一九九四年,不知何故银行不能发兑换券了,人事部发出通知告知我们的工资将按照一比一点五的方式开始发人民币,这样一来我们省事多了,也不再需要黄牛了。
后来了解到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只有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八年二个版本,从一九八零年四月一日开始流通,到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停止使用。
不久之后,又听说那个曾经仅限服务于外宾的友谊商店也已经转型为普通的人人可进的百货商场了。有一天下班后约了好朋友一起去,几个楼面逛下来之后才发现原来只是一个很普通商场,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
尽管如此,犹记得那个阶段连续去了好几次,第一次买了一双平底原色的皮鞋,因为穿得简约舒适,后来又去买了一双一模一样黑色的。不是特意去的,是因为那时外滩中山东一路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被洋快餐的美味吸引而去的。
那些年少时的问号、疑惑,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见识不断扩大以及认知的变化得以解惑,就像站在高高的山顶能与白云对话、而白云变换着不同的姿态随风消散远去了一般,无声无息。
如今我家的这些兑换券,皆是父亲留下来的。再次手握这些兑换券,静静地看一会儿,思往事,想当下,作为收藏品的它们,在古玩旧货店里的估价肯定不会是一比一点五吧?
(此文首载于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世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