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卫星中学(上)

(2025-08-20 11:18:15) 下一个

    我有一位定居东京的朋友,她是我爸爸的学生,发来一篇关于「母校故事」的回忆文章并对我说:「找找看,里面有张老师。」

    文章是当年七三班她的一位同学写的,笔下的母校是卫星中学。

    卫星中学位于上海的威海路上,威海路早年叫威海卫路,是一条与南京西路平行相依的马路,当年就近上学的学生们都是来自于这块市中心的核心区域。

    卫星中学的名字很好听,就像是一颗星星,我小时候总想知道爸爸学校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充满了好奇。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节假日爸爸去学校值班,于是便把我也带去了。我很兴奋,在爸爸的办公室里只呆了一会儿便迫不及待地跑去下面的操场,阳光洒在偌大的操场上一个人影也没有,教学楼前有一个水泥砖头砌成的大台子,我们小时候都把这叫做「主席台」。主席台很大,比大人的膝盖还要高一点。

    那天我一眼就看见主席台边停靠着一辆「黄鱼车」,就是一种有三个轮子的人力车,那一年我才七八岁,小脑袋里闪过平日里见过踩黄鱼车的情形,也不知道哪来的胆量,想都没有想就爬着坐了上去。

    双手紧颁着龙头,一只脚在踏板转到最上面时才刚刚能够得着,另一只脚就等着踏板转上来后再使劲踩,歪歪扭扭地在操场上转了大半圈,然后不知道怎么停下来就毫无悬念地撞上了主席台,恐慌中爬下黄鱼车后立刻咚咚咚地跑回了爸爸的办公室。就这样把儿时最顽皮最大胆的一次尝试,留在了卫星中学的操场上。

    时光如流水,如今仔细地看着文章里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那扇学校的大门、教学楼、操场、篮球架、主席台,历历在目,还是记忆中的样子,我也终于在一张写着「上海市卫星中学全体教职员工欢送李仁如同志光荣退休62.7.30」的集体照里、在那年代千篇一律的白衬衫中找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第三排右起第四位戴眼镜的张老师、也就是我爸爸。

    照片拍摄地是在卫星中学的教学楼前,第一排的老师们面向操场就是坐在主席台的边缘上。令人叹息的一件事是当年负责用水泥砌主席台这项事务的周老师,据学生们的回忆,在一九七三年年底被剃了光头,就在这个主席台上受批斗、低头认罪还被判了刑。

    照片背景中这幢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教学楼,原先是民国时期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哈同花园内的哈同图书馆藏书楼。

    哈同花园在上海非常有名,经历战争遭破坏后哈同花园的地面上建起了中苏友好大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734班有一位姓王的学生,他母亲在里面工作,曾经给过两张内部票,在那个还没有电视机年代里,大白天能站在大厅里仰头看着大屏幕上成群的袋鼠怀揣着兜里的小袋鼠,自由地奔跑在广袤的自然之中,那画面直到现在也是记得清清楚楚,非常震撼,让幼小的我大开眼界。后来这位王学生,在国门一打开就早早地来了美国,并成了哈佛大学里的老师。

    照片里爸爸旁边右起第五位,看身型似同事郑老师,郑老师后来去了陕西北路上的七一中学当校长,他的儿子小郑卫星中学毕业后,一边白天在研究所上班,一边晚上来我家跟着爸爸学日语,然后改革开放初就去了日本。

    爸爸总是在我面前表扬小郑,说他去日本的前一天还在上班,年少的我深受这种敬业精神的教诲,以至于我长大工作后,每一次的跳槽换工作,两个单位之间都是无缝衔接,容不得自己多休息一天。 

 

(此文首载于二零二四年九月四日世界日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走过路过没错过 回复 悄悄话 关注一下,看到卫星中学中四个字还蛮亲切的进来看看。曾经在这家学校上过一年半学。班主任记得姓牟。前几年回去路过看到好像变成了什么职业学校。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