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技术篇(美利坚卷)
AI曼哈顿计划的重启:从互联网共建到算力同盟
一、制度基因:美国的时代性命题
美国的科技浪潮,从十九世纪的铁路、二十世纪的电气与原子能,到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本质上都是制度化的创新运动。
这种创新并非单纯的技术突破,而是一种国家与资本合谋的社会工程。每一次重大科技变革,都以时代性命题作为正当化叙事铁路是统一大陆,原子能是保卫自由世界,互联网是信息民主,而人工智能则是文明续命。
这种命题工程资本叙事的闭环,是美国制度力量的核心。它允许国家在创新初期保持放任,而在临界点时迅速集中资源,形成全球标准。因此,美国的AI战略不是孤立事件,而是镀金时代模板与曼哈顿计划的再演化。
二、三十年前的制度雏形: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国家工程
回望三十年前,美国的互联网崛起并非偶然,而是一次分布式的国家计划。
1. 制度起点在冷战科研体系。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ARPANET,为防御核打击设计分布式通信网络。这一体系后来民用化,成为互联网的前身。美国政府通过科研拨款与大学项目,以标准开放的方式,为民间创新预留空间。
2. 资本机制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制度。八十年代的硅谷是财政部与国防合同系统的外包延伸,斯坦福工业园与军工合同的集中,孕育了风险投资与创业制度的结合。互联网商业化,是私营资本承担公共基础设施风险的实验。
3. 标准与扩张建立在协议开放之上。TCP/IP协议由政府资助开发,却免费向全球开放。这种开放表面上是技术共享,实质上是战略部署,使世界其他国家依赖美国的协议栈与服务器体系,从而确立制度主权。
4. 泡沫破裂后的制度遗产。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但留下了亚马逊、谷歌、苹果等长期基础设施。这印证了美国制度的惯性:即使一次金融泡沫破灭,也能沉淀新的网络骨架。
三、当代重演:AI的垂直整合与曼哈顿化
与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浪潮体现的是再中心化。美国不再强调自由创新,而以国家安全、能源与算力集中为核心进行垂直整合。
1. OpenAI与微软代表算法主权的政治化。微软投入巨额资金并绑定Azure云平台,使OpenAI成为事实上的国家级研究机构。ChatGPT不仅是商业产品,更是美国公共算法标准的雏形。
2. 英伟达成为硬件与制度的中枢。其CUDA生态构成美国算力的底层标准,AI模型训练几乎全部依赖Nvidia GPU,算力因此成为制度性资源。
3. AMD承担制度平衡角色。美国维持AMD在高性能GPU领域的竞争,以防止垄断失衡,形成受控竞争格局。这与冷战时期波音与洛克希德的并行策略类似。
4. 甲骨文代表算力的商业化中枢。以数据库与云服务为基础,参与OpenAI模型训练与推理。微软、英伟达、甲骨文、AMD构成横向联盟:云与算法、硬件与驱动、数据体系与冗余,共同形成资本化协作的再中心化结构。
5. 财政与资本结构进入新的镀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资本逻辑是用户即流量,如今的逻辑是算力即货币。Nvidia与微软的市值暴涨,反映出算力租赁已被视为长期债权,与十九世纪铁路债券的逻辑如出一辙。
四、从开放到集中:制度结构的根本转向
互联网时代主张开放协议与市场自治,AI时代则转向封闭协议与安全优先。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地缘政治。冷战后美国以网络开放统治信息流,中俄数字体系崛起后,美国必须以封闭算力重新掌控信息权。
AI曼哈顿计划的目标有三:
能源独立,确保算力基础的可持续供给;
算法主权,确立伦理、安全与内容的国际标准;
资本控制,让华尔街成为AI时代的财政部。
这三者对应十九世纪铁路时代的燃料、轨道与信贷三元结构。
五、历史回声:美国的制度连续性
从互联网到AI,美国始终以公共叙事合法化与私营资本执行的方式重建霸权。三十年前的互联网以开放与连接为名输出制度,三十年后的AI以安全与控制为名收回制度。
前者是扩张,后者是收敛。扩张建立秩序,收敛巩固秩序。
这正是美国文明的制度节奏:自由是工具,控制是归宿。从铁路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美国都在重演同一个逻辑当创新威胁到全球秩序时,它就会成为国家工程。
六、制度余响:AI曼哈顿计划的未来回声
AI曼哈顿计划的意义,不在于人工智能本身是否成功,而在于它让美国重新发现了制度的工业功能。
当年互联网让美国成为信息共和国,如今AI正使美国成为算力帝国。
十九世纪的铁路让美国控制大陆,二十世纪的互联网让美国控制信息,二十一世纪的人工智能将让美国控制智能的分配。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技术革命,而是一场制度的自我更新。美国再次证明了它的历史规律:当旧的世界失去动力,它就会发明一个新引擎,并让所有人都必须通过它来启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