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抗战篇(补章)》
抗战的三重讽刺:国民党之痛,共产党之功,民进党之脱
一、国民党的痛苦与失落
抗日战争八年,是国民党政府以国家机器与全民动员全力支撑的历史篇章。正面战场从淞沪到武汉,从长沙到滇缅,处处留下了国民党将士的血迹。工业迁徙、大后方建设、平民流亡,都是以惨烈的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得以收复台湾,进入战后国际秩序核心,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只在短短数年间化为乌有。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抗战换来的正统性与战略地位,顷刻间丧失于内战的失败。讽刺在于:抗战的“正统”记忆,不仅未能稳固国民党的统治,反而成为台湾社会日后难以承受的沉重历史。连为抗战将士立下全民公认的祭台都难以做到,因为每一次纪念,都意味着再一次提醒“失大陆”的创伤。
二、共产党的居功与改写
在抗战的宏大战场上,共产党的军事贡献有限。其主要作为,集中在敌后游击与政治宣传。真正承担八年正面战场的是国民党政府。然而,历史的书写权属于政权的掌握者。1949年之后,共产党以胜利者的姿态完全改写抗战叙事。
“中流砥柱”的论断、自我塑造的游击传奇,逐渐覆盖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功劳。大陆每年大规模举行的抗战纪念活动,展示的是共产党作为“民族救星”的形象,而国民党几乎被历史语境抹去。这种居功背后,是制度叙事的重塑:胜利并非仅仅属于抗战的实际牺牲者,而是属于最终夺取政权的一方。
三、民进党的脱身与错位
当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台湾由民进党掌权时,抗战胜利的纪念变得更加尴尬。台湾在1945年前是日本殖民地,其社会记忆更多与“皇民化运动”“台湾人为日本而战”相连,而不是与“中华民族抗战”相通。
若纪念抗战,就等于承认台湾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战争。对于强调“台湾主体性”的民进党来说,这一叙事方向无法接受。于是,民进党将二战记忆转向“台湾脱殖民化”“战后转型”,强调的是“摆脱日本殖民统治”,而非“中华民族抗战胜利”。这种错位,使得民进党在实际效果上,反而站在日本记忆的延伸线上,而非中国抗战的叙事之中。
四、三重讽刺的制度交织
于是,历史留下了三重讽刺:
1、国民党以鲜血换来的胜利,却因内战失利而丧失正统,连祭祀的台阶都难以建立。
2、共产党在抗战中贡献有限,却因政权在手而可以自居胜利者,垄断了历史的荣光。
3、民进党继承台湾,却因殖民记忆而与抗战胜利脱节,甚至无法公开庆祝这段历史,而转向“台湾战后”叙事。
真正流血牺牲的一方,未能赢得记忆的制度化保障;真正坐享胜利的一方,却凭权力书写了历史;而后继掌权的一方,则在殖民与主权之间,彻底摆脱了这一段历史的连结。
五、时间轴:1945–2025
1945年 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隆重阅兵,确立“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
1949年 国民党退守台湾,继续纪念九三,但规模缩小。
1950–1970年代 台湾高调纪念,强调“抗战正统”;大陆则重塑“中共中流砥柱”叙事。
1985年 大陆正式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90年代 台湾纪念逐渐式微,退伍军人团体维系记忆。
2000年 民进党执政,淡化抗战纪念,强调台湾主体史观。
2005年 大陆60周年盛大纪念;台湾在野的国民党参与有限。
2015年 北京举行大阅兵,习近平宣布中国是“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马英九在台北主持70周年纪念,强调“中华民国领导抗战”。
2016年后 蔡英文执政,抗战纪念几乎消失,改强调“台湾脱殖民”。
2025年 大陆继续高规格纪念,台湾社会多数人将9月3日视为普通日子。
制度余响
抗战不仅是一段战争记忆,它更是一面制度之镜。谁掌握了制度,谁就掌握了叙事;谁失去了制度,谁就失去了记忆。
八年抗战的鲜血与牺牲,在不同的制度手中,化为三种全然不同的命运:国民党的痛苦,共产党的功绩,民进党的脱身。这正是现代中国与台湾历史最深的裂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