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技术篇》
AI与人的制度主位
副标题:从奥特曼到马斯克AI叙事与人类主权的制度张力
导言
奥特曼在2025年9月访谈中说,希望AI能像慈爱的父母般对待人类。这句话听上去温情,却暗藏危险:它把人类降格为婴儿,模糊了制度与主体的界线。与之对照,马斯克的批判精神提醒我们:AI不是父母,而是必须受制度约束的工具。本文将从制度重组、主体之争与教育未来三个层面,解读这一场关于人类主位的深刻考验。
一、40%任务的制度重组
奥特曼在2025年9月接受国际媒体访谈时提出,未来人工智慧可能取代经济中约40%的日常任务。他提醒社会,与其担心工作总量减少,不如关注每份工作中任务比例的改变。这种表述实际上触及制度重组的本质:并非工作本身的消亡,而是任务结构的重新划分。
纵观历史,工业革命并未让工厂工人完全消失,而是迫使其转型;电气化与互联网同样如此。今日的AI正在加速这种分工变化。制度挑战在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能否跟上这种高速重组,否则社会将面临阶层断裂与技能失衡。
二、主体与客体之争
奥特曼在访谈中还表示,希望未来的人工智慧能像慈爱的父母般对待人类。此言看似温情,却潜藏着制度性的危险。因为一旦承认AI是父母,人类便沦为婴儿,被动依赖,丧失主体地位。
在制度叙事中,慈爱并非保障,而是一种遮蔽。当这种话语由AI产业的领军者提出时,尤其值得警惕:它不仅是个人修辞,更是资本、技术与权力共同建构的叙事,意在让公众逐渐接受AI的主位化。
与之对照的是马斯克的立场。虽然他未直接批评慈爱的父母这句话,但他多次公开质疑奥特曼与OpenAI:从2024年起诉OpenAI偏离非营利使命,到2025年初在社交平台称其为Scam Altman,再到反对其在Stargate项目中的路径选择。这些冲突本质上反映了马斯克的批判精神:技术必须受制度约束,而不能通过温情叙事自居主位。
因此,本章的批判不仅引用马斯克的立场,更延伸为笔者的制度反思:人类是地球文明的主体,而非AI的婴儿化附属。哪怕宇宙存在最初始的推动力或未来终极的力量,人类在制度秩序中仍须坚守主权,拒绝自我降格。
三、教育与元技能的未来
奥特曼同时指出,未来教育应着重培养元技能:懂得学习、适应变化、理解他人需求。其逻辑在于:具体技能可被AI快速复制,但人类在创造力、价值判断与情感互动上的能力难以替代。
从制度层面看,教育体系必须从知识灌输转向适应与再造,社会保障则要为因AI冲击失业的人群提供再培训通道。这不仅是教育议题,更是社会治理与制度韧性的考验。
未来的劳动市场,将同时出现旧岗位的崩塌与新职业的涌现。关键不在于AI能做多少,而在于人类能否及时调整制度,让社会结构顺利过渡。
制度余响
AI的崛起不是父母的慈爱,而是制度的考验。温情比喻无法取代制度约束,资本叙事不能代替人类主位。人类必须坚持自身作为文明的主人,而非被呵护的婴儿。唯有如此,未来的技术才不会反客为主,而是被驯化为服务制度、守护文明的工具。
附录:马斯克对奥特曼与OpenAI的主要批判
1、2024年3月,马斯克起诉OpenAI,指控其偏离造福人类的非营利使命,转向盈利化方向。
2、2025年初,他在社交平台公开称奥特曼为Scam Altman,直指其操守与方向存在问题。
3、在Stargate项目中,马斯克公开表示与奥特曼存在立场冲突,反对其路径选择。
4、关于公司治理与法人结构,马斯克批判OpenAI逐步放弃原有的公益定位,转而追逐资本利益。
这些批判虽未直接回应慈爱的父母比喻,但足以显示两人在AI定位与制度路径上的分歧。前者试图以温情叙事弱化制度张力,后者则强调制度约束与安全边界的重要性。笔者在此借用马斯克的批判精神,进一步指出:人类必须坚守制度主位,不容任何形式的婴儿化叙事侵蚀文明的根基。
主权注脚
AI的未来不在慈爱的幻象,而在人类能否坚守制度的主权。唯有把握主位,文明才不会被技术驯化,而是继续以人的意志书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