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制度视界 史识即兴随笔

邹英美美德, 制度文明笔记,海外原创,即兴随笔,笔落于Lake Michigan与The Pacific Ocean之间。
正文

数据之上:制度信任、统计机器与政治周期

(2025-08-03 17:20:35) 下一个

 

《文明系列·制度数据篇(第一章)》

 

数据之上:制度信任、统计机器与政治周期

 

 

 

一、起因:川普的制度语言与统计局长的去职

 

2025年夏,美国前总统、现任总统川普在一次公开社交媒体发言中,猛烈抨击劳工统计局局长,并直接指出其“抬高就业数据”“事后回调近百万个岗位”,称之为“制度骗局”,并以“她被解雇了”作结。

 

原文如下:

 

“Head of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did the same thing just before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when she lifted the numbers for jobs to an all time high. I then won the Election, anyway, and she readjusted the numbers downward, calling it a mistake, of almost one million jobs. A SCAM! She did it again, with another massive ‘correction,’ and got FIRED! She had the biggest miscalculations in over 50 years.”

 

这段话极具“川普式语言”的特征,但背后指向的却是现代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张力:

 

技术统计系统是否仍具有独立性、专业性与公共信任?

 

以下为逐句说辞及其制度逻辑:

 

— “她在选前把就业数字抬到历史新高”

 

       指控数据被动员为政治用途,影响选民判断。

 

  —“我赢了选举,她又说是统计误差,下调百万个岗位”

 

        质疑修正机制本身的制度正当性,将其描绘为“掩盖错误”。

 

— “这是一场骗局”

 

        强化对统计系统“深层政府化”的叙事,将技术中立转化为政治操控。

 

— “她再次修正,然后被解雇”

 

       将解职作为“制度整顿”的象征行为,而非技术问责。

 

— “她制造了50年来最大的统计错误”

 

       将个案上升为制度失控的象征,意图全面否定统计系统当前运行机制。

 

这段话,表面上是对一位统计局长的质疑,实质上却是川普式“制度定义权”的主动争夺。

 

他要表达的,不是反对某项数据,而是拒绝接受任何不由他所主导的现实构建方式。

 

 

 

二、当数据成为国家的制度引擎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数据不再是被动记录现实的中性工具,而成为制度节奏的调控开关。

 

就业率、通胀、GDP、贫富分布等数字,不仅影响选民情绪、媒体氛围,更成为货币政策、财政策略与国家主张的基础输入。

 

面对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拖延降息”、对GDP与失业数据的“政治化使用”指控,川普政府开始重构一个核心议题:

 

制度信任从何而来?由谁维护?数据还属于谁?

 

这不仅涉及政策执行,更是一场制度数据权归属的宪法级争夺。

 

 

 

三、统计系统的制度嵌入结构

 

以美国为例,其统计系统并非行政外围机构,而是深度嵌入以下制度机制:

 

1. 劳工统计局(BLS):就业、失业率、CPI,归属劳工部;

 

2. 经济分析局(BEA):GDP、个人收入与支出,归商务部;

 

3. 人口普查局(Census):人口与族群数据,影响选区划分与财政分配;

 

4. 联邦储备系统(FED):建构货币与通胀模型,是政策制定的数学底座。

 

这些数据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构成一个共生网络,决定:

 

       国家预算编列;

       社会福利资格划线;

       联储利率与通胀预期;

       市场心理与企业投资信心。

 

换言之:数据决定解释,解释决定合法性,合法性决定政策。

 

 

 

四、技术官僚的“中立性”幻觉

 

现代国家中,那些负责统计模型、修正算法、数据解释的人员,并不直接掌握决策权,却定义了制度所依据的“事实感”与“紧迫感”。这些人包括:

 

      劳工统计局局长;

      联储研究部门负责人;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分析师;

 

       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模型设计人员。

 

但他们的“技术性”,并非绝对中立。因为:

 

       季调算法的参数选择具有主观性;

 

      通胀模型中的住房权重不同,会改变货币政策倾向;

 

       就业数据的U3、U6口径选用,会影响社会不满感知。

 

他们不签署政令、不定税、不发债,但他们提供“制度正当性的量化叙事”,掌控着政策的“背景乐谱”。

 

 

 

五、川普的制度策略:重构数据的叙事引擎

 

川普政府的目标,不是单点纠错,而是重写一套与“制造业回流”“财政刺激”“美国优先”相配套的数据结构:

 

1. 质疑旧数据逻辑的代表性

质疑“失业率低却通胀高”的结构性悖论,主张用“劳动参与率”“实际工资增长”替代“技术性就业率”。

 

2. 推动指标体系的语义转向

将“中位数收入”“工人家庭支出”“能源账单负担”等指标纳入官方简报,以改变数据氛围。

 

3. 调整技术节点与算法接口

通过更换统计局长、财政预测官、联储董事会经济学家,实现“解释口径一致性”。

 

此举的核心不是伪造数据,而是掌控“数据节奏与阐释权”,在政治周期与媒体舆论中赢得解释先机。

 

 

 

六、统计局长的制度意义:不是人事,而是开关

 

劳工统计局长的去留,在形式上仅是人事操作,但在制度意义上等于一次“信号重启”:

 

    象征层面,标志着旧制度循环的终止;

 

    方法层面,预示算法、模型、修正逻辑的潜在变更;

 

   节奏层面,奠定未来就业、通胀、财政发布的节拍调配。

 

正如一位前联储研究员所说:“统计局长之位,是制度语言的初始符号位。”

 

 

 

七、结论:谁定义现实,谁掌控国家

 

在川普式治理体系中,真正的斗争并非左右翼、保守或自由,

 

而是:由谁来定义现实。

 

统计局长,只是这场制度数据权争夺中的第一道“技术防线”。而数据本身,也已不再是“记录者”,而是“赋权者”。

 

在这个意义上,川普并不是反对技术,而是要重新控制技术语言的“政治接口”——让数据不再成为深层政府的护栏,而成为政策发动机的节奏器。

 

制度不是被统计所辅助,而是由统计所构建。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