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突发评析
北美制度铁幕落下?——川普对加拿大开征35%关税的制度信号
摘要导言
2025年7月10日,白宫宣布自8月1日起对加拿大商品征收35%关税,这是美国首次对北美核心盟友采取惩罚性税率。此举标志着川普政府“关税换制度”的战略不再局限于亚太区域,而开始重塑北美制度边界。
本文系统解读此次关税背后的制度信号、对USMCA框架的冲击、主要受影响产业,以及川普如何用市场通道重新定义制度归属权。
一、突发事件:北美内部征税,关税刀锋指向“自己人”
2025年7月10日晚,白宫通过官方渠道宣布:
自2025年8月1日起,对所有来自加拿大的进口商品征收35%的统一关税。此举震动资本市场,美股三大指数盘后全线下挫,加元快速走软,加美跨境企业股价剧烈波动。
在川普回归白宫以来,他的“关税重构主义”已对中国、日本、韩国形成打击。但加拿大的制度角色与其他国家不同:它不是产业对手,而是制度盟友。
这意味着——川普政府不再区分“朋友与敌人”,而是按照是否接受美国制度框架,来划定经济待遇边界。
这一政策,是美国在制度竞争逻辑下,首次将“制度归顺”要求正式施加于北美自由贸易体系内部。
二、制度背景:USMCA的稳定幻想与川普的“制度重算术”
加拿大与美国本应是全球最稳定的贸易搭档之一。
2018年,在川普第一次任期内,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被重新谈判,升级为《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在2020年7月正式生效。
USMCA的基本框架如下:
加拿大保留了农产品保护条款(如乳品配额),但扩大了美国产品市场准入;
美国汽车产业获得产地定义优势;
数字贸易、知识产权、劳动标准全面更新;
关税被全面豁免,加拿大与墨西哥成为美国制度市场的“内环国家”。
川普当年虽主导USMCA,但他本人从未接受它是“终局安排”。
对他而言,制度归顺的标准应是——“你是否愿意把产业链建在美国境内”。
而加方政府近年来在碳排放政策、对中国锂矿投资的放宽、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北极资源开发等问题上,未完全配合美国主导的经济安全秩序。这被川普政府视为“制度游移”。
因此,对加拿大的35%关税,并非贸易失衡惩罚,而是一次明确的制度分化与“去内环”处理。
三、市场与产业冲击:供应链撕裂、企业估值承压
加拿大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中国或墨西哥),在多个关键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产业板块 | 关键依赖 |
汽车制造 | 加拿大安大略省为美企组装电动车整车,出口占比高 |
能源 | 加拿大是美最大原油进口国,Keystone输油管线链接密切 |
木材与铝材 | 加拿大为美国建筑业主要原材料供应国 |
铁路运输 | CN与CP等铁路运营商依赖美加跨境运力 |
金融保险 | TD、RBC等加企在美有大量零售银行业务 |
农产品 | 加拿大向美出口小麦、大麦、乳品,并共享淡水资源 |
征收35%关税意味着:
美国消费者与制造商将直接面对成本抬升,尤其在房建、造车、炼油等领域;
加拿大出口企业将失去北美主场优势,资金链承压;
两国双边上市公司(如TD Bank、Shopify、Magna)面临评级下调与估值压缩;
美加企业重新评估投资方向,或向墨西哥或美国本土迁移。
四、战略信号:“制度不中立”原则的正式落地
此次政策的最大看点,不在关税数值,而在其制度象征性。
川普政府试图明确传递以下信号:
全球制度竞争进入排他阶段,美国不再允许制度中立者享受“盟友红利”。
过去美国在制定全球制度时,愿意容忍一定程度的“伙伴多样性”。
但川普认为,制度模糊造成美国吃亏——比如:
加拿大允许中国资本进入稀土矿;
欧洲仍对AI监管强调“数字人权”,不配合美国主导的芯片规则;
南美各国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签署双边货币协议。
因此,川普试图用**“市场准入换制度归顺”**的方式,将全球重新划分为:
1. 核心制度同盟(美国、墨西哥、可能的日韩):享有低关税、供应链嵌套与政策协同;
2. 中立国家(欧盟、印度、加拿大等):将面临“以罚促归顺”的高压政策;
3. 制度对手(中国、伊朗、俄朝):全面封锁与惩罚性税率。
加拿大此次被划入第二类,也向欧盟发出了信号:
若不接受美国的安全、科技、税收与能源规则,美欧经济也可能出现裂痕。
五、后续观察重点:制度战是否引爆北美裂解?
短期市场将聚焦以下几个方向:
加拿大是否启动WTO申诉?是否暂停执行USMCA某些条款?
美国国内能源、汽车、农产品企业是否上书反对?
墨西哥是否成为新的制度“接盘者”,从中受益?
拜登阵营与民主党是否批评川普“过度撕裂制度同盟”?
若加拿大对等反制,美加贸易规模将快速萎缩,北美制度一体化可能终止,三十年一体化努力毁于一旦。
总结:
这一场对加拿大的高关税,不是一次单纯的经济报复,而是川普政府在全球制度排他重构战略中的重要一役。
北美制度铁幕正在缓缓落下,制度与市场的裂痕,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国家边界线。
文明系列·制度突发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