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秀风寒

有空就写点,没有目的,就是想写
正文

蔡崇达《命运》:一堂关于死亡与命运的公开课 (上)

(2025-08-27 15:17:43) 下一个

如果你对生活失望透顶,请看一看《命运》这本书,蔡崇达以他九十九岁阿太的百年人生智慧回答我们:人到底应该如何面对死亡与命运?

《命运》这本书以作者外婆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太婆 - 阿太的死作为开端讲述阿太的百年人生。阿太名叫蔡屋楼,生活在闽南,那个无数溪流汇入大海的地方。死亡就像是站在命运的入海口,回望自己生命里的每条溪流,并等待着另一场旅行。蔡崇达说他设想过无数种《命运》的开头,最终却决定用死亡作为作品的开头。他说,“站在濒临死亡的点,可以回首看到命运流动的样子、看到命运所有的轨迹,你这才有机会看清楚它、描述出它甚至拥抱它。原来死亡是命运最好的开头。” 原来只有当你知道了怎么死,才知道如何好好地活下去。

人们对于死通常有着莫大的恐慌,而阿太却老早就开始兴趣盎然地研究死是怎么回事了。从六七十岁起她就和伙伴们手拉着手一起参加村里的“死亡观摩团”,还要对不同人的死评论一番,他是怎么死的?而她又是怎么死的??对于阿太来说,死亡就是一堂课,自己家没有,就要“听”别人家的。她认为最好的死就像熟透了自然从树上落下来的果子,世间和自己都没有伤口。

要我说村里的这一习俗值得肯定。人的恐惧是因为未知,如果早早看到了这样一条明确的路,不管这条路多难走都会让人安心很多。当你早早就面对死亡这么大的命题的时候,才会认真地研究怎么活。正如海德格尔说,死的意义,在于知道生的可贵。

阿太送走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小伙伴,而死亡这家伙却死活都不来造访她,一直拖到她九十九岁。死亡就像是个远房亲戚,当你总是惦记它什么时候来的时候他总是不来,可你快要把他忘了的时候,他却又不期而至了。

阿太这一生经历了太多苦楚,她学会了与饥饿、别离和痛苦交朋友。她说,“人一辈子,会认识很多朋友。一出生就可以认识饥饿、认识占有,然后八九岁你会开始认识忧伤、认识烦恼……十几岁你会开始认识欲望、认识爱情,然后有的人开始认识别离、认识痛苦……你要记得,它们都是很值得尊重的朋友”。

阿太一辈子都在与命运打架,最终她赢了。

阿太蔡屋楼出生在闽南海边,那里的人在海上讨生活叫“讨大海”,在海边讨生活叫“讨小海”。屋楼家遗传关节炎病,既不能讨大海也不能讨小海,几代人只能在海边做装卸工或者挑着担叫卖胭脂水粉。闽南地区宗族观点很强,屋楼家世代单传,到了他爷爷那一代却只生了她母亲,爷爷觉得自己把全家族的路都走断了,从此抬不起头来。后来爷爷招来了穷小子黄有海,也就是屋楼的阿爸,做上门女婿,生活才有了那么点希望。可在屋楼的妈妈接连生下两个女儿之后,一心想要讨大海的黄有海却突然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这彻底击碎了爷爷生的希望。爷爷觉得自己没有留下香火,怕祖宗在阴间没钱花,要屋楼的母亲在他死后做七七四十九天功德,此举将家业败光。

屋楼十五岁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还因为家里没有男丁,没人上门提亲。妈妈只好领着她到神婆那里去求问姻缘,却被神婆断言说她命里“无子无孙无儿送终”。妈妈崩溃大哭,屋楼却不信命大半夜去找神婆理论,发誓要与命运“打一架”。 后来屋楼阴差阳错嫁给了神婆的儿子杨万流,母亲却在她结婚当天投海自尽。

故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阿太蔡屋楼的生活已经毫无指望:父亲失踪母亲投海,她要拉扯年幼的妹妹还被命运嘲讽注定孤家寡人。如果人生是一场牌局,她摸到的则是一副烂牌,看起来全无翻身的可能。

屋楼的爷爷和妈妈一生都被命运的洪流裹挟,到死都不明白应该怎么活。他们安慰人的逻辑,最终都只有一个陡峭的终点:这就是命啊!爷爷临终时妈妈哭着说她可以再找个人生儿子,可爷爷说“咱不生了,生下来的人,你能告诉他怎么活吗?” 屋楼的妈妈死后,屋楼哀叹说,“我阿母还学不会如何活啊——我阿母落下的人生课程可太多了。” 可见如何活下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婚后屋楼不停地烧香拜佛、四处求医问药,却始终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后来丈夫杨万流被抓了壮丁两人从此生死两茫。屋楼可以说被抛到了人生的至暗时期,可她偏不信命,她坚信,“再烂的活法,也算活。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不算输!”

在战乱饥荒年间,屋楼收养了三个孩子:北来、西来和百花。为了这三个孩子,她去码头做装卸工、去田里挑粪、去纺织厂打零工,在小女儿百花发烧的夜里她一斧子劈开卫生所的大门让医生给女儿看病。她用她的坚韧熬过了饥荒、熬过了战乱、熬过了那疯狂的年代。

终于,屋楼收到了丈夫杨万流从马来西亚发来的电报,希望她能过去与自己团聚。屋楼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可她又是非常传统的女人,她觉得杨万流应该再娶一个女人,有自己的孩子。就在她写好信准备拒绝的时候,丈夫又发来了电报,上边只有三个字,“吾妻来。” 就在屋楼还在犹豫的时候,第三封电报又发了过来,这次只有两个字,“妻来。” ……屋楼决定去马来西亚与丈夫团聚了。

就在大家觉得屋楼终于要苦尽甘来的时候,作者送上了全书最大的一把刀,这也是我此书最大的意难平:屋楼在乘船的最后关头,把与亲属团聚的机会给了可以去马拉西亚见妹夫的妹妹,自己带着身患小儿麻痹的小女儿百花留了下来。

阿太这辈子没有生下自己的孩子,三个养子却异常孝顺,他们开枝散叶、为她博了个子孙满堂;她一生与丈夫聚少离多,却收获了他一生的挚爱。阿太临终时儿孙绕膝,走得很安祥。阿太蔡屋楼活了百年、也与命运抗争了百年,最终,她赢了。

阿太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命运就得继续,命运最终是赢不了我们的。它会让你难受,让你绝望,它会调皮捣蛋,甚至冷酷无情,但你只要知道,只要你不停,它就得继续,它就奈何不了你。所以你难受的时候,只要看着,你就看着,它还能折腾出什么东西,久了,你就知道,它终究像个孩子,或者,就是个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命运终究会由我们自己生下。我们终究是,自己命运的母亲。”

这就是阿太对待命运的态度。她说,这世界上很多坏东西都是在发现你软弱的时候才追上来的。

有人说蔡崇达的《命运》是另一部《活着》。我认为不然。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活着带给你的一切。而《命运》中的阿太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她不信命,她要“逆天改命”。阿太的一句名言是,“那我生气了,我要和他吵架了。” 这里的“他”指的是命运。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世哲学。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