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秀风寒

有空就写点,没有目的,就是想写
正文

“秋园” – 用最朴素的文字写最悲惨的人生 (上)

(2025-05-22 19:49:51) 下一个

八十九岁的秋园在临死时说,“不是日子不好过,真是不耐烦活了。”

秋园是杨本芬自传体小说“秋园”中的女主角,杨本芬女士以她的母亲为原型,描写了主人公一生挣扎求生的故事。

秋园出生于一九一四年,终年八十九岁。她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贫穷、饥饿、歧视于她如影随形、敲骨吸髓。她一生颠沛流离 - 从洛阳到南京,从汉口到湘阴,从湖南到湖北再回湖南 – 只为吃饱一口饭。

文章从头到尾我看到的都是饥饿,那种无论如何挣扎、即使放弃颜面乞讨都换不来半碗清汤粥的贫穷让人泪目,以至于书看到一半我去硬塞了半个馒头,才觉得心里稍稍好了些。

算起来,秋园死于二零零三年,至少最后的十几年她是衣食无忧的,这让我感到些许安心。

有人说“秋园”是女版的“活着”。是这样吗?

如果说余华老师的“活着”文笔并不华丽,那么秋园的文笔可以说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原生态。编辑大概是要保留八十岁作者的独特风格,并未对行文进行特别的润色。最初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好像一位八十岁的老人正盘腿对你娓娓讲述她一生的境遇;可读到中后期,行文的啰嗦、拖沓,还有刻意保留的一些湖南湖北方言有时会让人出戏。

然而“秋园”的意义在于:如果新手作家想要写点什么却又迟迟不知道什么时候动笔的话,“秋园”无疑是最好的启蒙与鞭策。作者杨本芬女士六十五岁在厨房煮饭的间隙开始写作,一笔一划写下的手稿达到八斤重,十年后小说的出版发行量超过十万册,豆瓣评分超过9.0。。。

杨本芬说,“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杨本芬的女儿在“秋园”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作家叶兆言说,“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写作门槛的问题,原来从没有写过东西的人,退休以后就写了这样一本书。。。”

。。。

这难道不是给想要动手写作的人的最好的第一课吗?写作让我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写作让我们对人生更有洞见。“文字让人类文明的所有历史瞬间有了回响,芸芸众生、万千心事都值得讲述。两个灵魂不会偶然相遇,人还是原来的人,河还是原来的河,当你选择写下来,一切都不一样了。”

所以新手作者若要拆文的话,“秋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看不到起承转合,也没有所谓的倒叙、插叙,这就是以时间为轴的一部“流水账”。余华评价说,“杨本芬像是没有技巧过了自己一生一样的,用没有技巧的方式,写了关于自己的书。。。”

是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技巧的“秋园”,一个最朴素文笔下的最悲惨的人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