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雅图随想

(2025-04-15 15:32:26) 下一个

 

从太空针上看西雅图夜景

这次(2016年2月)去西雅图匆匆一游,原先并没有计划,心血来潮,临到周五下午忽然想去了,就从Expedia上订了机票和酒店,当晚说走就走了。

由于事先没做过任何攻略,晚上到了酒店才开始从网上搜索必去打卡的地方。

周末加上农历新年一天假只有短短三天,时间很紧,本来想去的几个地方也没来得及去:

比如我们乘坐飞机的波音公司,总部就在西雅图。

遍布世界各地的星巴克,总部也在西雅图。到了最早的美国星巴克首家门店一看,从里到外排着长队,都是慕名而来品尝原始正宗星巴克咖啡?的“星粉”们,要赶时间不去凑热闹排长队了。

美国第一家星巴克就起源于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再有就是微软,总部也在西雅图。

到了西雅图提到了微软,我自然想到了一个失联多年的朋友小何,他就在微软工作。当年的小何,现在也应该叫老何了。

那时小何还是一个在外州读电脑专业的研究生,我到旧金山大概第二个年头,他放暑假,就带着太太过来玩了。

穷学生出门旅游一次不容易,总希望能省些就省些,我自然心领神会,从接机送机到餐宿,都包揽到底。

这是我第一次做地陪,好像也是从那以后,就开始了我绵延不断做地陪的经历。

 

现在上了年纪,地陪是陪不动了,导游也只能纸上谈兵,有朋自远方来,为客人接风洗尘和饯行还是会尽力发挥余热的。

 

那年我开着一辆二手的Volvo,载着他们跑东跑西,小何学电脑的,有一天我就带他们去东湾拜访加大伯克莱分校的电脑系。

由于在别地耽搁了,去到那里的时候,已是学生下课和老师下班的时间,整栋大楼安安静静没有人气,看样子在唱空城计。

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下车,只是停在电脑系的楼前,伸长脖子看着那一排排窗户,揣摩着里面究竟会有什么样的魔法,把人吸引进去,捣鼓几年后一个个变成身怀绝技的牛人,再释放到外面来变科技魔术。

 

小何很喜欢艺术,喜欢和我说说他看过的画展或者绘画作品。他看到我的画自然就谈兴更浓了。
他读书是有奖学金的,虽然平时还是要计划着生活,但比起没有奖学金的同学来要轻松一些,这也自然引起一些没拿到奖学金同学的妒忌。
他告诉我有的同学就背着他去系里抱怨甚至告状。

 

那时候国内出来的自费留学生都要靠自己挣钱读书,要说口袋里揣着几十甚至十几快美元出国打拼的比比皆是。
说起来好笑,九十年代我出国那阵凭护照出境证到指定的外滩中国银行按规定只能换取三十来块美刀,完了工作人员还不忘在护照上敲上一个“外汇已换”的印章。拿着这笔“巨款”飞到大洋彼岸后从机场出来打车费够不够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内地来上外读研的大姐更牛,我曾经向她请教过英语。听说她上飞机前口袋里仅揣着8美元,照样敢来美利坚读书闯荡。

这种勇气和胆魄,背后的无奈和心酸,简单用"壮哉"两个字来感叹又如何能够表达透彻!

许多没有奖学金的学生,大都靠校内合法的工作,拿着每周不超过二十小时的基本工资,艰难读书和生活。还有的学生就去校园外面的餐馆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我在SCAD就学期间,一个上海交大来读建筑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整天牛气冲天。不过牛归牛,每天下午上完课,就会开着他那辆二手的福特车乖乖地去城外餐馆做服务生,一直干到深更半夜。

那个时候没有土豪,老土豪们早就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声中散尽家财、灰飞烟灭了。

新土豪们再次卷土重来是后来的事了。

 

据说华盛顿大学校园是全美最美的大学,没有之一
大多数大陆出去的留学生,必须自给自足。拿全奖的要比拿部分奖学金的要好过,有部分奖学金的比完全自费生要好过,这是明摆着的,不然小何很难有闲情逸致带着太太来旅游,早就在暑假里忙着打工赚取下学期的费用了,人毕竟还得先吃饭后享乐。

 

总的来说,那时候的人相对简单一些,也吃得起苦,再说来美都是读研的,(那时候没听说来美读本科的)再苦再难熬一熬两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牢骚归牢骚,不满归不满,不至于因为妒忌而做出极端的事来。
后来发生留学生卢刚那样的悲剧,只是个案。

 

在一次闲聊中,小何很认真的和我说,要是我想去他们学校读书,他一定会说服系主任给我奖学金。

这个提议吓了我一跳,一个没有半丁点理科背景、早就彻底沦陷在艺术泥沼里无法自拔的美术生去读电脑专业,就算敢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世,他也没这个胆量啊。

再说了,人家那厢一群嗷嗷待哺的穷学生们可不是吃素的。人要有自知之明,不是这块料就别掺合进这个局。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小何喜欢旧金山湾区和硅谷,拿到硕士以后来过几次湾区的硅谷面试,最后都无功而返。

用他的话说就是硅谷乃至东湾的高科技公司,人都比较傲气,表现出来不太友好。

好在那时候微软正在大张旗鼓地鼓励刚走出校园的新人入职。就这样,小何进了位于西雅图的微软总部工作。有了稳定的工作之后,小何在西雅图贷款买下了房子开始了两口子安居乐业的生活。

后来的日子里,小何几次喊我去他们那里玩,我也想去看看。路线都想好了,先到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然后继续北上到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何家,最后到达加拿大的温哥华,估摸这一路走走停停起码要十天半个月。

 

那时候没有GPS这种导航的东东,我买了一本专门给自驾出行用的美国西海岸超大开本地图册,准备路上用。
知道小何喜欢画,我还想好了到时候送一幅油画给他新家挂起来。

由于一些琐事,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成行。

人总是想着反正还有明天后天,就这样没能一鼓作气,就只会再而衰,三而竭,不久就把这事搁到了脑后。

 

我当时从386、486开始玩电脑,一台一台升级换代,再到一台一台换机。期间小何帮我从微软公司内部代购过视窗98版,内部员工购买本公司软件会打折。

后来我在硅谷一家由高盛投资的Start up网络公司做网页和平面设计。

我做前台页面设计,会使用到十几种不同的软件,即使这样,软件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有些节点细节的改动和修正,有些特殊的动态效果还是要靠编码才能搞定,所以一度为要自己做一些特别的Dynamic效果纠结。从基本的Html、Dhtml和JavaScrip等程序语言,需要用到的部分都要自己去了解并运用。对我这种非码农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先天不足后天笨补,碰到问题只能啃书和上网搜索,现炒现卖。

 

有一次和小何通话中我聊到了我的这些纠结。
他告诉我,他刚开始在微软做客户技术支援工作,头几个月几乎每天晚上做噩梦,因为遇到的状态千头万绪,客户碰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很多东西都没有学过,完全靠自己去慢慢摸索,然后帮客户一一解决。

 

那段过程是他最艰难的时期。

好在这一切都成了过去,现在已经是资深电脑工程师,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了。

他和我分享他就职初期的经历,给了我再次感知到每个人都有煎熬的阶段,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过程。

 

几年时间很快就无声无息过去了。

有一年圣诞,他寄来的贺卡里夹着一张他和太太出席公司宴会的合影照片,他太太穿着中国传统的旗袍,外表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而他,明显发福了,已经从穿T恤加牛仔裤的学生蜕变成着正装的职业男了。从相貌到身材,我觉得他差一点就能和“可凡倾听”媲美了。

 

他太太从刚开始到美国一句英文也不会,到后来在超市做收银员,几年下来可以自如地和顾客打交道了。
虽然小何的收入完全可以让她做全职太太,不过美利坚女性独立的传统、个体存在感和价值观,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她更愿意走进社会。
随着国外企业纷纷到大陆开拓市场捞金,小何也被微软公司派往国内工作了。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得到过他的消息。

很奇怪,想起小何的时候就会想起他用那不紧不慢的上海话叫我"小王,小王"。

要是哪天再碰面的话应该改口彼此喊老何和老王了。

 

一定是错觉,感觉那时候的天特别亮堂,四周的一切都春光明媚,人也好像很光明。大概短暂的时光变成记忆以后,会产生特别的光晕。
在生命里有些事想到就要去做,不要等,人等不起,岁月也等不起。

 

鲁豫在《心相约》里写到西雅图,给我印象就是周末冷飕飕的雨天,人烟稀少,心情会像阴霾的天气一样低沉。

不过这次去的几天里都是艳阳高照,原本准备好的阴雨天一次也没遇上。隔着普吉特海湾远眺,另一端山上的白雪在阳光下灿烂无比,偶尔刮过来的一阵海风,夹带着寒意,似乎在提醒我这个外来客:还是要未雨绸缪,生活里不会永远只有晴朗。

 

西雅图,这个让我错过了那么多年的城市,我没能赶上你的细雨纷飞,那就让我多看几眼从华盛顿湖畔升起的太阳,在沉没于普吉特海湾之前燃烧着的余晖,把满天的金色涂满你那迷人的轮廓吧。

 

西雅图日落

 

 

写于2016年2月

2024年修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helloworld1000 回复 悄悄话 Welcome to Seattle, late April, May, June and early July are the best seasons in Seattl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