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湖北作家名叫池莉,她在20年前写了一个名叫《来来往往》的小说。一经问世,就传遍大江南北。这部小说后来改编为同名电视剧,非常火爆,同时捧红了许晴和濮存昕。这篇当时争取转载的小说有一段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描写:
1980年,他们结婚才一周年,段莉娜从她们家带回一份文件,是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讲话,题目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她阅读得十分认真和细致,蹲厕所都在用红蓝铅笔划重点。之后她危言耸听地宣布:“看来我老爹就要完蛋了。老的将全部下台,年轻的有学历的将会提上去一大批。伟业,你有学历,年轻,从现在起你要注意给自己创造条件。”
这个武汉军区首长女儿从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准确预测出中国未来走向,并指点她丈夫如何把握时机、打开局面的高度政治敏感性让当时十分年轻的我敬佩不已。后来也是这个段莉娜意识到她丈夫没有走仕途的本事,转而积极推动这个小资男人辞去铁饭碗,利用她父亲的人脉关系下海经商并最终造就了一个土豪级的师奶杀手。
虽然这个悲催的段莉娜对人性估计不足,以至后来命运可悲。但她对时事政治的高度敏感性以及拨云见日的洞察力让我当时有醍醐灌頂似的开窍之感:原来,有头脑的思考都在文字以外。
Trump 2.0时代开启以来,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再度重新启动。世界经济政要和专家们在4月2日Trump举起手里的关税增加单时大呼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在猛烈的转向中剧烈摇摆、大幅震荡。我想,在全球经济重新企稳开始新的模式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个人、企业甚至国家会被甩出原来的轨道,从而改变了运行轨迹。
最近翻到2019年6月我写过的一篇小文,这是我在读了The Economist 上一篇名为“Red moon rising"后的读后感。我在这篇小文里这样写道:
”最近中美贸易战好像愈演愈烈。昨天看了一会儿中央某台的新闻节目。1个小时里有40分钟在说中美贸易战的事情,感觉气势很足。说实话,在看这个电视之前,我还不知道中美贸易战现在这样热门,占领了重要宣传阵地的大部分时间。
于是今天我特地打开家里电视看美国新闻,从洛杉矶新闻听到加州新闻,后来听了一个小时的CNN新闻。内容大致如下。有一个父亲在车库里打孩子;圣地亚哥的飞机航模表演就要开始了;有个私立高中的前校长收取礼金被抓;特朗普为惩罚墨西哥管理边境不利,造成难民涌入美国的数量增多要向墨西哥加征关税;特朗普把全家都带去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不知道是不是美国人要关心的事情太多了,反正他们在这两个小时里一点也没有提到中美贸易战。
不可否认,中美贸易战是一件正在发生的大事。但我有点疑惑,到底是美国人反应太迟鈍,还是中国人反应太敏感?到底是美国人过于自大,还是中国人危机感太重?”
六年过去,美国人的眼光终于从眼前的鸡毛蒜皮中转移到了进出口商品的物价上。中国人六年来也积累了更多对美国政府的不满。回看这六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的后续发展,以及两国经济的走向,我感觉始于2020年初的疫情从开始到结束就是中美贸易战的一个暂停键。当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确诊人数每天以百万计的时候,Trump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美国本土,焦头烂额地应付病毒以及随后而来的BLM运动。
六年过去,美国是第一个率先走出疫情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本国经济重新回到起点的国家。在这六年里,美元作为全球核心货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托住了所有美国人的衣食住行,还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繁荣。也正因为资本市场的繁荣,美国高科技企业才得以飞速发展,AI技术横空出世,人类科技迈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六年后的今天,暂停键重新弹起,Trump归来,全球经济大转向的叙事继续开启。当我在猜测这场关税战争会如何走向的时候,我又一次想起了拥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段莉娜。她如果看到今天的场面会怎么说?她会不会纠结今天谁又加了谁多少关税?或者坚决指出谁是肇事者,谁是反击者?我总觉得她可能不太会过多关注这些她左右不了的事情,她可能是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2020年开始的三年疫情可能就是贸易封锁的一个预演。虽然疫情所致的供应链停止原因是病毒,但全球经济停摆后的局面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都经历过了。
如果接下来的10年全球经济将逐步转为贸易保护主义,那么在全球供应链运行阻碍的情况下,贸易的中间环节是不是会成为应运而成的赚钱行业?美元会不会因为全球贸易量的减少而有所贬值?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主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在接下来的10年里能否有效提振内需?还是从此进入了缓慢的衰退期?
这个问题值得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因为不管是美国great again, 还是中国渴望rejuvenation. 变化就是意味着机遇。
只是以我的智商,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我只是把问题抛出来,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