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风细雨的随想曲

住英多年有许多随想在此分享
正文

西方开始争论如何学中国才是对路的!

(2025-09-18 07:04:05) 下一个

德语媒体:效法中国产业政策,是学错了重点 - 《明镜》评论认为,华盛顿和布鲁塞尔计划以“中国方式”扶持本国关键产业,阻止中国巩固其主导地位,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中国的成功模式。《明镜在线》发表评论指出,美国和欧盟想效仿中国的产业政策,通过贸易壁垒、补贴和入股等政府干预调控措施,力图在关键领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作者认为,这种学法是不得要领。文章写道:“显然,大西洋两岸的战略不约而同:想要打败中国的产业政策,就必须搞自己的产业政策。然而,有迹象表明,这种‘跟中国学样’的原则,把中国经济的成功之道看得太简单了。普遍的逻辑认为,在一党体制下,国家具有巨大影响力,因此欧洲和美国也应该加大干预经济,所谓以火攻火。然而,如果仔细推敲一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就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正是北京政府通过干预,造成了近期的房地产崩盘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的工业活力主要归功于企业及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工业崛起并非由国家主导,相反,它是国家退出的结果。过去15年来,私营部门在中国经济产出中的占比稳步增长。2010年,国有企业贡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一半,但这一比例最近已降至仅三分之一。华为和腾讯等民营企业已成长为全球运作的跨国公司。与此同时,软件、医疗技术、机械工程和机器人等领域涌现出数以万计高度专业化的中型企业。根据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一项研究,这些企业的范本并非新加坡或法国式的干预主义,而是德国‘隐形冠军’的私营模式。” 作者指出,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因素是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而政府的产业政策往往伴随巨大的副作用:“政府干预制造的新问题往往比要解决的问题还多。例如,北京人为压低利率的政策不仅加剧了近期的债务和房地产危机,还加剧了工业产能过剩,导致出口畸形增长,全国物价下跌。甚至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最近都在抱怨‘无序低价竞争’,其实没有人比他更助长了这种竞争。正是他做出决定,新工厂、道路和机场的建设要优先于拉动民众的消费。也正是他,确保了出口行业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近年来中国经济模式的根本失衡。私营企业带来了经济活力,但党和国家领导层却指出了错误的方向。现在欧洲人和美国人显然决心效仿北京误导性的经济政策,就更加值得怀疑了,毕竟之前的尝试就成效有限。”

见链接 https://www.dw.com/zh/%E5%BE%B7%E8%AF%AD%E5%AA%92%E4%BD%93%E6%95%88%E6%B3%95%E4%B8%AD%E5%9B%BD%E4%BA%A7%E4%B8%9A%E6%94%BF%E7%AD%96%E6%98%AF%E5%AD%A6%E9%94%99%E4%BA%86%E9%87%8D%E7%82%B9/a-74028123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