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公司(AMZN)过去三个月表现相对疲软,这是短期波动所致,而非基本面因素影响。从基本面来看,公司状况良好:持续推动创新,巩固其无可匹敌的商业生态系统。自上次分析以来,其股价未发生显著变化,意味着当前估值仍具极高吸引力。
亚马逊第三季度财报前瞻
亚马逊定于 10 月 30 日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华尔街预测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速或接近 12%,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每股收益(EPS)同比增长 9.2%。预期营收增速与前几个季度基本持平,这表明云业务与人工智能(AI)的强劲增长势头仍在持续。
1.盈利与营收增速匹配度:通常情况下,每股收益增速与营收增速持平或超过营收增速更为理想,因为这是运营杠杆强劲的最直观指标。不过,第三季度预期净利润增速略低于营收增速几个百分点,这一情况仍属合理 毕竟亚马逊向来不将净利润置于研发(RD)之上。历史表明,这种积极的创新策略已让公司在电子商务和云服务两大领域无可争议地成为行业第一,因此投资者对 每股收益略滞后 的预测并无担忧。
2.业绩惊喜记录:过去八个季度,亚马逊每股收益均超出预期,这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下周再创惊喜的信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业绩惊喜的幅度相当可观 实际每股收益大多比预测值高出约 20%,属于大幅超预期。营收方面,除了 2024 年第二季度的一次小幅不及预期外,其余季度均实现超预期,其中上一季度实际营收比华尔街预测高出 56 亿美元,表现尤为亮眼。
3.分析师预期调整: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调整同样呈现看涨趋势。营收预期中,下调次数为 0,上调次数达 38 次,显然主流分析师对 AI 带来的增长动力的强劲性与持续性充满信心。
长期增长动力
跳出数据看本质,亚马逊有望在更长时间内维持亮眼增长。若将亚马逊的 AI 潜力比作一栋建筑,其通过亚马逊云服务(AWS)在云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就是支撑这栋建筑拔地而起的坚实地基。这意味着,当微软(MSFT)、谷歌(GOOGL/GOOG)等竞争对手仍在为追赶 AWS 的云业务 浇筑地基 时,亚马逊已准备好 搭建上层建筑。
AI 优势还将形成公司的经济飞轮效应,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向现有云服务客户交叉销售 AI 功能;
优化内部流程,提升运营效率;
改善电子商务与数字广告业务的客户体验。
这些潜在改善很可能促使管理层给出更有信心的长期财务展望。例如,有报道称亚马逊计划新一轮公司裁员,原因是内部流程中 AI 应用率提升 此次裁员或影响高达 15% 的人力资源(HR)员工,而 HR 显然属于公司后台部门,这进一步印证了内部流程优化的趋势。
此外,2025 年至今的裁员可能只是未来更大规模裁员的开端,尤其是针对公司内部辅助性或非核心职能岗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专家指出,人工智能自动化可能影响约 40% 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关岗位。若将这一比例套用在亚马逊 150 万的庞大员工规模上,意味着未来几年公司或可削减约 60 万个岗位 这一数字与近期 亚马逊机器人大军快速扩张 的新闻中提及的规模完全一致。
凭借云业务与 AI 带来的稳定两位数营收增长,再加上 AI 与机器人替代人力所带来的长期数百亿美元成本节约潜力,分析师对亚马逊的长期前景充满信心。
估值与风险
亚马逊当前估值具备吸引力,核心原因在于其远期市盈率(forward P/E)的乐观走势。未来五年,亚马逊的远期市盈率预计将下降近一半,这种大幅的估值收缩始终是看涨信号。考虑到亚马逊在电子商务和云业务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2028 财年远期市盈率低于 20 倍的水平堪称极度廉价。
再结合 机器人化扩张或长期削减 60 万个岗位 的新闻来看,这一转变对市值的影响值得关注。如前所述,亚马逊目前员工约 150 万人,仅机器人化这一个驱动因素,就有望为公司带来可观的长期上行空间。当然,公司不会在明年一次性削减所有这些岗位,但即便需要 5-7 年时间完成,仅机器人化一项就能带来 52% 的估值上行,这一前景已极具吸引力。
对投资者而言,任何公司的财报发布都存在风险,因为财报中可能出现关键指标不及预期的情况。除了 超预期 或 不及预期 等传统指标外,公司给出的业绩指引也可能未达市场乐观预期。此外,当前新关税政策环境下,其对大型零售商利润率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亚马逊当前价格与 1 月份持平,这提醒我们:亚马逊只适合有耐心的投资者。公司最看重创新,而非短期净利润表现,因此 2025 年短期内亚马逊股价表现落后于 七大科技巨头(Magnificent 7)中的其他公司,这一现象并不意外。未来几个季度,这种趋势可能持续 因为管理层增加研发支出、开展新并购投资的决策难以预测,而这类额外投资意味着投资者可获得的自由现金流减少,短期内可能引发投资者担忧。
结语
若仅机器人化一项就能为亚马逊当前 2.3 万亿美元的市值再添 1.2 万亿美元,那么在股价仍处低位时持续买入,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选择。即便这场机器人化革命需要十年才能完成,这一机会依然宝贵 因为亚马逊还能通过其他方式从 AI 领域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