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信息?

(2025-09-17 16:21:58) 下一个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贾森兹威格(Jason Zweig)提到过,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问,如何定义自己的工作。兹威格说:

我的工作是每年写50100次完全相同的东西,用我的编辑和读者都不认为重复的方式写出来。

这是因为好的建议很少改变。而市场在不断变化,迎合的诱惑几乎无法抗拒。人们需要好的建议,但他们想要的是听起来好的建议。

短期内听起来最好的建议,从长远来看很可能是最危险的。每个人都想要通往投资成功的密钥:神奇的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可以投资在短时间内翻倍。每个人都想追逐最热门的投资,避开最冷门的投资。

由此,正是这种想法,催生了大量的信息,给到这些希望成功的投资者。财经新闻,研究报告,自媒体等等然而,大多数财经新闻,都致力于去做营销的基本原则,投喂式提供信息:

当鸭子呱呱叫时,就投喂给它们想要的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1949年的《聪明的投资者》中所到:投资者的主要问题甚至是他最大的敌人很可能是他自己。

有一项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研究,来自心理学家Paul Andreassen。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专门研究投资者在不同信息环境下的表现。

这项研究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通过精心设计的模拟股票交易实验,揭示了投资者面对信息时的认知偏差,以及信息过载对投资决策与收益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中,Andreassen将参与者分为两类。一类参与者可以持续接收关于公司经营状况、市场消息等新闻更新;另一类参与者则只看到股票价格的涨跌曲线,并没有具体的新闻解读。研究结果令人意外:那些获得大量新闻更新的投资者,投资回报率显著低于仅仅看到股价信息的投资者。

换句话说,信息越多,投资表现反而越差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Andreassen认为这与人类情绪和行为模式密切相关。接收新闻更新的一组投资者往往会被短期消息牵动,出现过度反应:当新闻偏向负面时,他们容易恐慌抛售;当新闻正面时,他们又急于追涨买入。这种频繁的交易不仅增加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决策常常建立在情绪驱动之上,而非理性分析。结果,他们的投资组合更容易受到短期波动的侵蚀。

相比之下,没有接收到新闻的另一组投资者,由于缺乏情绪化的干扰,他们在操作上反而更冷静、更耐心。他们不会因为一条消息而急于调整仓位,而是更多地依赖价格趋势和长期判断来做决定。正是这种信息真空反而减少了他们的交易频率,避免了非理性的反复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长期回报。

Andreassen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证明了更多的信息并不必然带来更好的投资结果。相反,当投资者沉浸在不断更新的新闻中时,反而会因为人性的弱点:贪婪与恐惧,做出错误的短期判断

这一结论也印证了现实市场中的普遍现象:许多频繁盯盘、不断追逐新闻的投资者,往往在长期收益上落后于那些坚持价值投资、注重长期视角的人。

对于大众而言,这项研究的启示是:

首先,要意识到,市场中每天充斥着海量信息,其中大部分只是噪音。投资者若是被这些短期新闻所牵制,就容易迷失方向,陷入情绪化交易。

其次,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于掌握多少即时信息,而在于能否保持克制,学会筛选与忽略。只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基本面和长期价值上,才能避免被信息陷阱所困。

对今天的投资者来说,他的研究提醒我们: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在于谁获得的信息更快、更全,而在于谁能保持耐心、理性与长期视角。这正是投资成功最稀缺的品质。

不能怪信息提供者忽视这些发现。大体而言,信息提供者的普遍商业模式都是注意力内容变现

先吸引注意力:解决用户什么要来这里
再用内容留住人:解决为什么要留下
最后实现变现:通过广告、订阅或交易,把注意力转化为收入。

换句话说,媒体等信息提供方的核心资产不是固定资产,软硬件,而是用户的注意力;内容是抓取与维持注意力的手段;变现方式则随着时代和技术不断演化。

什么最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就是大众想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带来好的投资决策?从商业上来说并不重要。甚至太严肃,严谨反而让用户丧失注意力,导致流失用户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很多媒体来说,他们需要在1999年和2000年初告诉人们要买入互联网股票;在2005年和2006年要人们学会加杠杆玩转次级债;在2015年,让A股玩家为了10000点的梦想窒息;在2022年后,让大家避开高风险的科技股,躲在债券市场。

2008年和2009年,他们会告诉人们抛售股票,甚至要人们买入对股票进行爆炸性风险押注的反向杠杆ETF;而在2008年以后,他们会持续提示市场风险,兜售债券和安全资产,如高股息股票和低波动股票,避开高成长股。

这些都是当时用户想要的,而不是用户需要的

批评人士的老生常谈:你就是不明白。互联网股票/房屋/能源价格/金融股票/黄金/白银/债券/高收益股票,它不会下跌。虽然历史上出现过,但这次不一样,原因如下:

12 3 4 5

但历史往往类似,且总是押韵。人性永远不会改变。贾森兹威格说,自己的重要工作是不断提醒人们,知道不该做什么比该做什么重要得多。大约99%的时候,投资者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做。

不过,对他来说,总有证明自身价值的时候。这也是我觉得应当对待信息的方式。

1999年和2000年,当时的兹威格写了一篇又一篇专栏,警告人们不要把钱投在科技股上。作为回报,每周他都会收到数百封仇恨,谩骂的邮件。但是,这是一项严峻的、逆向的工作,不断拒绝告诉人们他们迫切想听的话。

最终,他对了,也让自己声名大振。但兹威格认为,他证明自己的时刻不是纳斯达克泡沫最终的破灭,而是几年后,一封读者寄给他的手写信。

一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读者在信中写道:

亲爱的兹威格先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想感谢你写的文章。我一读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它很有意义,于是我把它撕了出来,折叠起来,放在钱包里。每当我的朋友们开始吹嘘他们的交易利润时,我都会找借口,去洗手间,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再读一遍,这让我摆脱了麻烦。我现在把它还给你,因为我觉得我不再需要它了,但我想让你知道,多年来我每天都带着它。

兹威格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获得了许多荣誉。但我最大的荣幸是尽我所能为我们的读者服务。这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我也不总是成功,但这种努力是投资记者所能获得的最高回报。

我认为,这也是对待信息及其价值的最好方式。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