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丹纳赫(John Danaher)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巴西柔术和综合格斗教练之一。他指导过很多顶级运动员,横跨多个格斗领域,如综合格斗传奇乔治·圣皮埃尔,还有历史上最强缠斗选手的戈登·瑞安(Gordon Ryan)。他被称为“巴西柔术界的爱因斯坦”。把丹纳赫在格斗训练的地位比较为投资界的巴菲特,一点不为过。
?
?
丹纳赫的顶级不仅体现在格斗技巧训练,他的思维方式也独具特色。他几乎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包括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来研究格斗这门艺术。
而且,不要觉得格斗训练纯粹是体力劳动,他是一个学识丰富,极其理性、善于思考的人。看看他的背景:大学本科/研究生都主修哲学,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了巴菲特的校友。
在其中一次采访中,有人问他问题:“如何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人?”
他的回答是:
在任何一项运动或职业中,大约都有五到六项核心技能是从业者必须掌握的。
而要成为世界最顶尖的人物,则必须在所有这些技能上都达到优秀水准,并且至少在其中一到两个技能上达到世界顶级水准。
这种框架,也适合投资的世界。投资者同样需要具备多种技能,才能成为从业者。而成为世界顶尖,则需要某些方面具备更具
有20多年投资经验并能够持续跑赢指数的Intelligent Fanatics Capital首席投资官Ian Cassel就对优秀投资者所需要具备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将投资者归类为“好”的投资者,“优秀”投资者,以及“伟大”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应当具备什么技能,以及它们为何会表现差距巨大。
?
?
这个总结的有意思之处是,每个投资者,选股的风格千差万别。但总体而言,投资者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总结为5项。这五项技能是普适性的:不管你是价值投资者还是成长型投资者,交易选手还是长期持有者。
投资需要具备的5项基础技能
第一项是识别能力(Identifying):在别人之前找到有操作价值的投资机会。大多数选股者其实用的是相似的工具和流程来发现机会,只不过在不同选股风格中,对某一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同。
识别能力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五个核心方式:
蛮力法,从A股一直翻到Z股,确保不遗漏任何机会。
筛选法:有些人用筛选器,有些人不使用,但大多数选股者都会用某种方式进行筛选。
研究:指的是在进行某项研究时,会意外发现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是找到新投资机会的方法。
建立人脉网络:随着投资者的成熟,这一点变得愈发重要。
人际关系,它与人脉网络也有一定的关联。这项识别技能的最终目标,是当脑海中涌现出的想法多到根本无须亲自出去寻找时。这是投资者与其他投资者、管理团队、调研对象,在十年、二十年中建立的互信和互惠关系的结晶。这个技能的最高境界,可以称之为“主动的耐心”。你完全清楚自己要找的是什么,并且愿意什么都不做,直到你真正看准一个机会。
前三种寻找投资想法的方式,是你主动出击去发现它们。而最后两种方式,则是投资想法如何找到你的过程。
第二项技能是分析能力(Analysis),包括尽职调查、实地调研、评估企业质量以及管理层素质。投资者还要准确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公司与管理团队做出合理估值。
显然,这项技能需要时间与实践积累才能提升。
第三项技能是买入能力(Buying),可以称为如何根据自己的信心进行仓位配置。
它既包括初始建仓,也包括加仓或补仓。仓位管理是股票市场投资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公开市场最独特的特征就是价格每天都在波动。
这意味着,很多人所说的:今天不买这家公司,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但实际上,市场每年都会再给投资者机会,你总会在某个时候再次有机会买入,甚至更优的风险调整价格买入同一家公司的股票。
而且,买入的时点、仓位的大小与信念强度需要时间去培养的能力。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在最初投资的五到十年里,新手投资者在仓位管理和买入时,往往会出现一个倾向,就是把仓位和信心都配得太大了.
因为当我们判断对方向、挖掘到真正的好投资机会时,有可能实现远超平均水平的收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手投资者更应该将仓位控制在略小于你原本预期的水平。如果这家公司真的如你所判断的那样表现良好,那最终带来的回报将足够可观,仓位稍小也无伤大局。
但是,在投资的早期,稍小的仓位是你晚上能安心入睡的仓位。
“买入”之后的技能,是“卖出”,然后再是“持有”。因为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你买入的股票数量总是会多于你卖出的,而你卖出的股票又会多于你最终长期持有的。
“卖出”的技能:公开市场投资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投资者可以随时卖出。你不必继续持有那些你已经不再相信的公司,没有必要被迫拥有任何一只股票(尤其是,所谓被“套住”不应该成为被迫持有的理由)。
而且,“卖出”可能是一个优秀股票投资者最大的优势之一,因为它这意味着你能够比其他投资者更好地限制亏损,避免更大亏损。同时,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将精力放在更有效地捕捉收益尽可能长时间地持有优秀公司,以获取最大的收益空间。
而且,“卖出”和“持有”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当你回想你过去的最获利的股票时,99%的获利股票最后都需要被卖出。
对于很多长期,价值投资者,不要觉得自己应该“永远”持有一只股票。要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每年也有40%左右的换手;柏基投资的换手也基本在10%-20%之间。这样的看法,是对投资本身,以及自己最现实的诚实态度。
对大多数人来说,观察自己拥有的获利股票,可能90%是涨幅在10%到100%之间的股票,另外9%的股票涨幅则在100%到1000%。只有剩下的1%是那种“永不卖出”的股票(或者可能卖出了但其实不应该卖的)。
媒体和很多投资者会拿那1%的股票来评判自己,甚至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只定义为那1%。但实际上你买的大多数股票最终都会卖出。而且,你持有的绝大多数股票(99%)最终也都会回落,或者回归均值。因此,将那1%的“永不卖出”理想应用于策略中的所有持仓,本身就是不对的。对于大多数的持股,你既不想也不应该继续持有它们。
因此,“卖出”和“持有”像兄弟一样,密不可分。你持有的每一个仓位都有它的“保质期”,而且在刚开始投资时往往也无法知道会持有多久。就像开始一段感情时,你无法预知这段关系会有多长。
当意识到这一点,才是“持有”这最后一个技能,它与“卖出”紧密相连,而“持有”本身又是一项独特的技能。
“持有”,归根结底是一种持续的尽职调查的技能,你需要比大多数持有同一股票的投资者更了解这家公司。正是这种持续的尽职调查会让你比别人更早察觉到该卖出,从而帮助你避免亏损;也可能在别人卖出时,可以逆势而进;当然也可以只是持有。因为你能够把股价和公司的实际业务区分开来。你对公司业务的把握非常精准,以至于能够忍受股票市场固有的波动。
说完以上5种技能,你一定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在这五项中都有偏好,对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特别喜欢、特别擅长。这是件好事,因为投资者可以更深入地扎根在自己的强项。
“好”的投资者
在这个语境里,Ian Cassel说的“好”,是指过去10年净回报能够跑赢标普500指数的投资者。这种人大概仅占专业投资者的10%。
要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开始提到的丹纳赫的观点,“好”的投资者必须在所有五项技能上表现良好,并且长时间坚持应用这些技能。
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天赋,自己强项,也都有相对薄弱的技能。但是“好”的投资者不会浪费时间回避自己的弱点。他们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会用工具、团队、技术等手段来弥补这些缺陷,使其不至于影响整体收益。要达到“好”的水平,必须在所有技能上都做到不错。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不少看起来很厉害的投资者,但几年都没跑赢标普500。但这说明,他们有些技能并没有真正做到不错,只是掩盖了某些不足,甚至是包装方面做得比长期业绩更好。
投资者的真正实力,总是体现在长期的出色表现上的。要成为“好”的投资者,你必须拿出好业绩。
另一个“好”的投资者很强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持续性”。这里说的持续性不是指收益,没有波动或没有亏损年份,而是指他们在应用这五项技能时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流程。乏味但方法论性的持续执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这意味着,每个好的投资者人都需要翻山越岭,每个人会筛选股票,会看财报,会做财务模型,会走访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必要的维护性尽职调查。
你需要不断打磨笔记、分析、财务模型、关系网、管理层访谈,不断积累,增加关注的上市公司名单。
这些公司,总在不断演变、不断变化,总会发生一些新鲜事。新的管理层接手公司;新的收购;新的业务部门启动;旧的部门被剥离。那么,对投资者而言,一个原本不可操作的投资想法可能会变得可行。而旧的投资想法也可能因为估值变化或公司行为重新成为投资机会,重新出现在投资组合种。
如果能够追踪100家公司,并在同一家公司上买卖10次。这种积累将成为可持续的优势,帮助你挺过头几年考验。
也正是这些积累,可以帮助你“看穿拐点”:在其他投资者尚未察觉之前看到机会。
这正是你在识别能力和估值能力这两个核心技能上变得优秀的方式。这些技能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强化、成为优势。多年的研究经验会让你逐渐积累起很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几年后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融合。
当你在研究公司和行业时种下的所有种子开始结出果实时,这种持续性会被放大并转化为收益。这正是推动“好”的投资者挺过头几年的困难时期,实现“飞轮效应”。这就需要这种持续性。
这正是那些“好”的股票挑选者能够做到的事。但同时,大多数人坚持不了多久,真正做到十年如一日的人很少。
从“好”提升到“优秀”投资者
如果能在20年的时间中长期跑赢标普500指数,那么,你就成为了Ian Cassel眼中的优秀投资者。
跑赢的时间越长,就会越难,因为?“均值回归”的总会很快将投资者拉回来。
如果你能连续20年以上跑赢市场或标普500,这意味着投资者已经各个方面不断进化、不断演化。
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正确的心态是:
每个股票挑选者体内,都潜藏着一个更好的股票挑选者。
投资者每天都要相信这一点。正是这种好奇心和野心去扩展自己的能力圈并持续进化,让你始终保持在状态巅峰。
想成为“优秀”,需要增加新的东西,进入新的领域,或者有效地进化和适应。很多投资者,即使曾有几年甚至5年惊艳的表现,但由于没能有效进化,最终被时代抛在了后面。
也有一些股票挑选者试图适应、试图进化,但失败了。但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他们进化得很成功,能适应环境。这些投资者不会去投资?“他们想要的世界”,而是投资于现实世界。
优秀的投资者永远不会自满、不会停滞不前。他们会不断挑战自己的信念和观点。但他们并不是鲁莽地这样做,而是在扩展自己的能力圈时,谨慎推进,会先打子弹而不是直接发射大炮。
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先验证这个假设,再决定是否投入更多时间或资金。”他们会先取得小的胜利,才会变得更有攻击性。正是这种做法,让“优秀”的股票挑选者不会总沉迷于自己在15年前获得的多倍回报的传奇故事。因为这些人现在仍然在找到新的多倍回报的机会。
从“优秀”到“伟大”的投资者
成为“优秀”已经非常难了,这类人在专业投资者中已经是千里挑一。但是最伟大的投资者可能是百万里挑一。
在Ian Cassel来看,能称得上伟大的投资者,应该能连续20年实现年化净回报率达到20%。这样的人,在历史上都是极少数,也是能够留下名字的伟大投资者。
那他们在技能方面,比那些“优秀”投资者更胜一筹的地方在哪里呢?
Ian Cassel认为,这需要跨过一个更难的门槛。
回到丹纳赫(Danaher)的那次采访。他采访中的下一个问题揭晓了这个答案:
真正让人脱颖而出的是:
你是否具备识别出当前这个领域中被“低估”或“未被充分利用”的那一两个技能的能力。
然后,他会通过巨大的努力,集中在被低估或未被充分利用的技能上,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构,再将其重新带回自己的运动或行业领域中。
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领先优势非常巨大,其他人想要赶上要花上很多年才能追上他们的步伐。
这对伟大投资者的定义简直再贴切不过。想要成为伟大的投资者,意味着投资人有能力对某项技能进行了创新与重新定义,从而在其他人之上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alpha)。虽然很多“优秀”的投资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这么做,但伟大的投资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以彻底、根本性、革命性的方式去做。这就是从“打败SP500”到“每年获得20%的净年复合增长率”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做法,在最初阶段就为他们带来了明显的?alpha?差异。
引用来自富达基金的乔尔·蒂林哈斯特曾经说过:
在商业和投资中获得成功的秘诀,是做一些有用但别人没在做的事情。
这句话非常精准。比如游牧人投资的尼克·斯利普和扎卡里亚。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发现了?“规模经济共享”的模型,重新定义,并最早提出了一些企业的估值与商业模式的思维方式。
这使得他们能够以不同于常规的方式给某些企业估值。而当时大多数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公司。显然,后来世界慢慢地“追上”了他们的观点——那些一开始看起来并不出色的公司,如今看上去都很棒。他们通过这一框架提前看见了这些公司的价值,从而享受了估值倍数扩张所带来的全部好处,而其他人是等这些企业被市场青睐之后才加入进来的。
Reece Duca(里斯·杜卡)专注于垂直行业的SaaS公司;Andrew Brenton(安德鲁·布伦顿)创造了可量化、系统化的买卖策略。Ed Thorp(艾德·索普)最早将概率统计应用于投资。Mark Cohodes(马克·科霍德斯)在?90年代初至中期就不单纯地去做空“被高估的股票”,而是专注于那些存在严重问题的公司管理层;Michael Melby(迈克尔·梅尔比)虽然是深度价值投资者,但与一般的深度价值投资者不同,他高度重视管理层质量,并把这个常被忽视的技能重构并提升。这些人都在超过20年的时间立获得了超过20%的净年复合收益率。
它们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能达成这样的成绩?
那就是对某项技能的“重构与创新”,并且成为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这种能力帮助伟大的投资者构建几年至几十年的领先优势。很多伟大的投资者,起初都在一个自己有优势的领域里起步,然后有毅力和自信去不断探索新的投资领域,并最终获得胜利。
并且,伟大的投资者从不只用一种方式投资。它们并不是简单地买入并持有普通股,他们做得远不止如此。就连沃伦·巴菲特,也从来不只是“买入持有”或者“交易”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多维度投资者。
总结而言,伟大的投资者必然具备这种特质:
通过创新某项技能来建立起初期的巨大优势
然后,不断拓展到其他投资领域;
拥有不懈的韧性和进取心,不断挑战极限。
说到这里,又回到所有伟大的人所具备的特质都有些类似。伟大的投资者就像看伟大的企业家一样,它们需要具有不断拓展与创新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