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人

创新,是我生命的底色;发明,是我灵魂的诗篇。
正文

读钟秀华女士《山背文化赋>后感

(2025-04-11 10:32:34) 下一个

钟秀华女士《山背文化赋>后感

涂向真(Tu Xiang Zheng)


作者简介:钟秀华,笔名朝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作品见《中华辞赋》《中华诗词》《诗刊》《人民文学》《当代》等刊。获骏马奖、丁玲文学奖、三毛散文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天空下的麦菜岭》《陪审员手记》《赣地风流》。

钟秀华

山背遗址,文化懋功。启赣鄱之盛代,衍江右之淳风。珍物琳琅,为岁华所沉淀;文明荟萃,追丽史以专攻。斯乃三苗故邑,百越璇穹。交邦畿之旷远,延冑绪之兴隆。石器徂年,良渚、屈家相若;东南特性,昙山、石峡与同。原夫处丘陵之地貌,邻热带之天空。大广高速横越,何市、带溪互通。震木引奉新而灵瑞,坎水接修河以贯融。兑金乃镶铜鼓,离火乃耀宜丰。尔其钧陶鼎,制角弓。荜路蓝缕,邈志桑蓬。筑庐舍而避寒暑,挥斧钺以驱豹虫。井里荣熙,事耕耘则勤朴;山河流韵,歌风雅则达聪哉。

忆昔效神农而撷采,阴箭偶逢;询伯乐以鉴知,博士嗟慕。跑马岭、长埚岭,曾昭燏乃寻踪;养鸭场、杨家坪,尹焕章以考古。风洞咀、燕子岭,遗址悉存;金鸡岭、刺茅埚,文物广布。初现商周之皿盅,复有石器之用具。然后植樟树而凉栖,拓边房而宽住。卦演龙渊之灵,飨告天神之护。创大业之炜煌,庇神州之永固。所以荫泽分宁,委为门户也。

既而兴博馆,复渡桥。镌石阙,起篷寮。涧道梦回徂岁,连廊漫忆迢遥。古木钟灵,洗耳以聆凤曲;繁枝蓊郁,极目乃叹鹤峤。绵延之梯陛,隽永之浮雕。天成一柱,气贯九霄。苍劲之笔力,朴质之国朝。皇菊以凝霜质,馨荣以领风潮。于乎悉心发掘,科技鉴昭。巧工细琢石器,彩错勾染釉陶。曲径通幽,芳草常思茂绪;碧池争炫,清流自是丰标。

幸哉大浪淘沙,斫雕为朴。陌阡乃现锄犁,林麓则遗箭镞。存者玉斧、石球,宝刀、墨斛。网坠、铲锛,钩镰、轮毂。循陶唐氏之智,粘土成形;传景德镇以名,窑火炼就。故得圈足簋簠,凹底釜盝。黑皮薄胎之醴杯,夹砂红陶之鬶觳。印纹始创,深腹罐之方格;器形独具,敞口尊之欹曲。或有钵、豆、甑、壶、盂之众多器皿,是知历史悠长,文明炜煜矣。

浩浩汤汤,汗青岂是无源之水;昭昭朗朗,精彩皆归有梦之人。惟我华夏,鉴世而法祖,秉德以行仁。历史之辉煌,鹏程历历;河川之壮阔,盛景茵茵。惟我山背,掘地而呈瑞,考迹以存真。不忘初心,达道踵美;文化自信,历久弥新。于是集珍物,谱经纶。感怀族胤,陶冶客宾。绘此蓝图而憧憬,择其善者而因循。积蕴文明,放眼未来之路;投身建设,迎取社稷之春。

颂曰:

牯牛岭下,浔阳江畔。山谷桑梓,濂溪辞案。

由来山背,名高震旦。史前风物,举世交赞。

石器遗存,千秋锤锻。剑镞锛斧,硕木立断。

殷商鼎荐,万种陶罐。鬶釜豆簋,饰纹亹焕。

昭显唐虞,美荫秦汉。将相圣功,锦章饱翰。

昊天大道,懋功灿灿。秋收大义,红旗漫漫。

亦趋亦步,盛景相看。绚质绚美,赤心咏叹。

胡不自信,文明卓冠。克臻大同,河清海晏。

拜读同乡钟秀华女士大作《山背文化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辞典雅,气势恢宏,如观千年风云在笔端起舞,又如听岁月长歌于字里回响。山背文化之厚重,赣鄱大地之辉光,在她笔下铺陈得如此鲜活深沉,令人感佩。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兼具韵律美与叙述性,以“铺陈其事,模拟其形”为特色。赋通常语言华丽、结构讲究,多用于描绘景物、事物、人物或抒发志趣情怀。它是一种既写实又写意,既可叙事又能咏怀的文体。

屈原《离骚》不仅是赋的滥觞,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之一,对后世赋、诗、散文均有深远影响。

钟秀华女士的赋中开篇即高屋建瓴:

“山背遗址,文化懋功。启赣鄱之盛代,衍江右之淳风。”

一句“懋功”,道尽山背之于赣鄱文化的原点地位;一句“淳风”,传承千载的民德民智,令人心生景仰。钟女士将山背遗址放置于中华文明谱系中的重要节点,既有历史眼光,亦有文化担当。

赋中层层推进,从山形地貌、交通格局,到文物遗迹、考古发掘,继而转入文博建设、景观营造,最后回归文明本源,升华至“文化自信,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纵观全篇,不惟词采瑰丽,更贵在骨力深沉。

器物描写尤为细腻传神:

“圈足簋簠,凹底釜盝。黑皮薄胎之醴杯,夹砂红陶之鬶觳。”

如数家珍般列举器类,不仅展现文物学识,更唤起读者对古代工艺之惊叹与敬意。这些遗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残片,而是承载着先民智慧与生活温度的文明化石。她将文物写活了,也把文化写进了读者的心里。

文中大量使用四字对仗句式,如:

“震木引奉新而灵瑞,坎水接修河以贯融。”
“悉心发掘,科技鉴昭;巧工细琢,彩错勾描。”

对仗工整,音律悠扬,语势如涛,展现出赋体文学的古典美,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精神的节奏与情感的共鸣。

更难能可贵的是,钟女士在赋中并未止步于文化溯源,而是以厚重历史为根基,延伸至现实建设与未来展望:

“集珍物,谱经纶。感怀族胤,陶冶客宾。绘此蓝图而憧憬,择其善者而因循。”

这不仅是一篇文化赋,更像是一份山背人民的文化宣言书,是一份献给乡土、献给时代的庄严答卷。

尤让我动容的,是她对“文化自信”的真切表达:

“胡不自信,文明卓冠。克臻大同,河清海晏。”

这是对中华文明胸有成竹的礼赞,也是对未来社会秩序与和谐愿景的热切呼唤。

身为山背人,读此大赋,如与一位故人并肩而行,在跑马岭上拾阶,在风洞咀旁凝望,在陶片与石斧之间,聆听遥远年代的心跳。那片熟悉的山川丘陵,那缕穿越千年的文明气息,化为文字中的图腾与火光,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血脉中不曾断裂的乡愁。

而与山背文化遥相呼应、同辉赣鄱大地的,还有鄱阳湖西岸的海昏侯国遗址。这是一座沉睡两千余年的西汉王侯之墓,一经发掘,便惊艳世界:金印玉器、编钟铜鼎,宫阙规制、礼乐制度,尽显汉家气象。山背与海昏,一文一武,一民一王,遥遥相望,共同诉说着江西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文化脉动。此为物华天宝之证,亦为钟灵毓秀之显。

我与钟女士,同饮修河之水,同沐山背之风,亦共仰鄱阳湖之云光。她以笔作犁,深耕文化沃土;我读其文,若聆天籁之声。那份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豪,不仅属于她笔下的山背人,也属于所有从这片土地走出的儿女。

愿《山背文化赋》成为新时代文化复兴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寻根之路;愿山背与海昏两处圣地,共同汇入赣鄱文化的洪流,在时代的长河中,流淌不息,辉煌不灭。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