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人

创新,是我生命的底色;发明,是我灵魂的诗篇。
正文

“世外有真境,人间可桃源” ——读诗人牟国志《走进桃花源》有感

(2025-05-03 18:20:29) 下一个

“世外有真境,人间可桃源”

——读诗人牟国志《走进桃花源》有感

涂向真(Tu Xiang Zheng)

《走进桃花源》 / 牟国志

暗河湃湃通今古,溶洞幽幽蹀躞行。
一片新天悬垄野,万竿松竹掩芳蘅。
鸡鸣犬吠柴门敞,宾至童嬉俚语生。
幸有桃源遗蜃境,远离嚣躁返真贞。

注:经考证,怀集(曾属广西)正位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郡”所辖之湘、鄂、黔、渝、桂地域交汇处,疑似桃花源故事的源起地之一。

牟国志先生的这首七律《走进桃花源》,承陶渊明千年笔意,以今人脚步实景探访,为古典“桃花源”赋予了现代注解。全诗章法严谨、格律工整,语言清雅脱俗,既有沉静空灵的意境,又具浓郁生活气息。以下分联赏析如下:

首联:

暗河湃湃通今古,溶洞幽幽蹀躞行。
诗人描写进入“桃花源”之前的神秘幽径。“暗河”奔流,“溶洞”曲折,声与形交融,幽邃深远,仿佛打开一扇通往古今、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时空之门。“蹀躞行”一词写出进入者心怀敬畏、缓步徐行的仪态,带出诗的沉静节奏。

颔联:

一片新天悬垄野,万竿松竹掩芳蘅。
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田园广阔与山林幽美交织的景象。新天、垄野、松竹、芳蘅,组合出一幅色彩明丽、层次分明的自然画卷,既写实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令人神往。

颈联:

鸡鸣犬吠柴门敞,宾至童嬉俚语生。
这一联着墨于村居生活图景:鸡犬之声、柴门常开、孩童嬉戏、村语亲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朴素美。世俗中的温情和纯真在此重构,令读者心向往之。

尾联:

幸有桃源遗蜃境,远离嚣躁返真贞。
全诗的主旨凝练于此。诗人将眼前景象称作“桃源遗蜃境”——真实与幻象交织之地;借此表达对脱离尘嚣、回归真纯心性的精神追求。此境非遥不可及的仙乡,而是心灵之所安,一方现实中的净土。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以来,“桃花源”便成为中国文人心中理想世界的象征。唐代王维以《桃源行》将其诗化,创造出“最美桃源诗”,其描写的世外田园和自然人情,至今仍是桃源想象的典范。

王维的《桃源行》(唐代)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鸡犬相闻老农在,似有人家旧时俗。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在王维的诗中,我们随渔人行舟入溪,他望着满眼的红树,竟不知已行多远。青溪深远,溪水尽处,天地竟无一人踪影。循着水声转入山口,曲折小路引他缓步潜行。山势陡转,忽地一片平阔开朗之地展现在眼前,如天光乍泄,柳暗花明。

远处云雾缭绕中,树木簇生,一处村落若隐若现;走近时,只见千家竹舍花墙错落,鸡犬之声此起彼伏,老农悠然耕作,孩童追逐嬉戏,一派古朴安然的乡居景象,如从古书中走出。这里的民风淳厚,依旧保留着古时的习俗礼仪,如时光凝固,不染尘嚣。

这便是传说中的武陵源吗?不属于尘世,却又真实可感。村人们自足自乐,共处一境,耕田种地,不问世事。他们的生活随着天地自然而流转——明月升起,松林下屋宇沉寂如水;朝阳洒落,云雾中犬吠鸡鸣唤醒新晨。

忽闻来客至,村中人惊讶而亲切,纷纷邀请入家歇脚。有人好奇打听外界之事,有人更是试图沿原路返回尘世。村巷中晨扫落花,黄昏时渔夫与樵子仍乘水往来,这一切,仿佛重返某个被世界遗忘却被心灵铭记的乐土。

最初进入桃源之人,不过因避世而误入其间;但当他们真正感受到此处的宁静与自由后,便再不愿回头。也许他们真的成了仙人,也许只是心灵得到了安放。

而峡谷之外的人,又怎会知道这深山中,竟有人居,竟有如此世界?唯有远远望见那片云山,模糊中浮现一线梦幻。人们常说,那是灵境,但谁又真能再次进入?世俗的尘心尚未涤尽,那片桃源,也终究难再重见。

与王维诗中的“偶遇幻境”不同,牟国志的《走进桃花源》采取更加现实路径,描写诗人沿着一条隐秘的暗河前行,水声湃湃,在岩壁间回响,如同历史的回音,从久远的古代一路流淌到当下。我循着微弱的光影,步入一处溶洞。洞内幽深静谧,曲折回旋,每一步都仿佛踏入另一个世界。脚下的岩石湿润发凉,头顶的钟乳宛若沉思千年的神祇,凝望着前路。

忽而豁然开朗,一片新天在眼前展开。天光照亮了垄间田野,远山如黛,脚下是无垠的绿意。万竿青翠的松竹在风中低语,掩映着一片芳草萋萋,花香混合着泥土与水气,扑面而来。

耳畔传来鸡鸣与犬吠,远处的柴门虚掩着,透出一缕炊烟与温暖。孩童在门前追逐嬉戏,欢笑声朗朗而出,村人正于门外闲坐交谈,语音质朴而亲切,像是久别重逢的故人。

原来,这里竟是传说中遗落人间的桃花源。它不是虚妄的幻境,而是真实存在的蜃楼遗世——一个尚未被尘世污染的清净之地。身在其间,心灵顿觉安宁,那些世间的喧嚣、纷争与疲惫,仿佛都被这一方山水轻轻涤净。

能够走进这里,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返本归真的召唤。我们终其一生所渴望的,不正是这一方远离尘世、返璞归真的天地吗?

他让“桃花源”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见、可行、可亲的自然之地,体现了当代人对生态和心灵原乡的重新理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早在19世纪就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等语言,常被收入中国古典散文选中,介绍给西方读者。其实,西方也有人们所向往的《桃花源》,英国的威廉·莫里斯《无处之乡》(News from Nowhere, 1890)中描绘的就是英国的《桃花源》。

 “I found myself looking on a picture which I had never seen before, which I felt sure I never should see again... a lovely strange country, with its little white houses among the trees, and the river winding along under the elm-trees, and a spire or two rising up from a great swell of greenery.”

 “Men and women, in simple and pretty clothing, were working in gardens and fields, singing as they went about their work. Their labour was clearly voluntary and done for the pleasure of it; no overseers, no signs of urgency.”

 “There is no buying or selling, no money, no bargaining; we are too well off for that... All work is done freely and for pleasure; no one is overworked, and no one starves.”

翻译成中文:

我看到了一幅我从未见过的画面,也确信再也不会见到——那是一个美丽而陌生的国度,白色的小屋掩映在树丛中,河流在榆树下蜿蜒流淌,偶有几座教堂尖塔从一片浓密的绿色中升起。

男人和女人穿着简洁而漂亮的衣服,在田野和花园里劳动,边干活边唱歌。他们的劳动显然是出于自愿和快乐,没有监督,也没有紧张匆忙的迹象。

这里没有买卖、没有货币、没有讨价还价;我们生活得太富足,早已不需要这些……一切劳动都是出于自由与乐趣,没有人被过度剥削,也没有人挨饿。

牟国志先生以《走进桃花源》一诗,融古典意象与现实体验于一体,既承传统文脉之风,又开现代诗心之境。他善于以工整诗律描摹可感之景,以恬淡语言诉说理想之境,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安宁与温暖。

其作品不仅是对“桃源”主题的现代回应,也是对当下浮躁社会的一种温柔召唤——召唤我们在现实中寻找精神的栖居之地。

在当代诗坛,能于传统中开新境,于现实中植桃源者,实属难得。我们有理由期待,牟国志先生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带领更多人走进心中的桃花源,重拾那一份诗意与初心。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