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向真(Tu Xiang Zheng)
沁园春·天柱山
陈玲静
一柱擎天,千松拔地,涧瀑纵横。看山峰如阁,森林遍布;石头似殿,幽洞丛生。
宛若桃源,犹疑仙境,朵朵祥云锦绣呈。启心智、有黄庭紫府,睿气奔腾。
摇风漾色莹莹,撩无数诗人骚客情。叹碑亭神庙,丹楹映日;青龙赤面,节义忠诚。
奇见诗心,韵藏禅意,惹八方游人趣兴。流连处、爱松苍柏翠,石怪泉清。
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称霍山、衡山,素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誉。作为古皖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之地。
盛唐大诗人李白就曾赋诗《望天柱山》:
天柱高不极,四顾寡人游。
江山如有待,花发一枝春。
这短短四句,气象开阔,意境雄浑。诗人登高远眺,面对峻拔入云的天柱山,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他一人踽踽独行,孤高而不失壮志。他看到春意初动、万象待发,将一枝初绽之花比作自身抱负的觉醒,豪情涌动而情韵深远。
我曾将此诗化为散文以释其意——山之高远,唤醒人心之志;江山如待,人生之大业似乎就在不远之处等候召唤;那一枝花,不仅是春的象征,更是理想的绽放,是灵魂深处不可熄灭的火光。
与李白雄放之作相照,陈玲静的《沁园春·天柱山》则以现代词章之笔描绘同一座山,却有另一番风貌。
这首词开篇即设高峰之势:“一柱擎天,千松拔地,涧瀑纵横”,点明山之势、林之盛、水之奔。极目之下,山峰如阁,石头似殿,幽洞隐现,构筑出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空间。接着转入意境升华:“宛若桃源,犹疑仙境”,雾霭祥云间,仿佛步入神界。
下阕则由自然过渡至文化:“碑亭神庙,丹楹映日;青龙赤面,节义忠诚”,写出了天柱山所蕴含的信仰之美与精神之魂。从“黄庭紫府”的仙家之境,到“青龙赤面”的英雄传说,虚实互映,形神兼具。
整体风格宏大奔放,又不失细腻婉约,既有山川的雄浑,又有云霞的灵秀,是一首融合视觉震撼与文化精神的咏山之作。
当然,也仍有提升之处。如结尾略显仓促,情感未完全封合,词中虽有情思涌动,但缺乏更鲜明的“主体之声”——若能加入词人自身的身世之感、情志之诉,则更具力量与感染。
天柱山横卧千年,见证着江淮之间的风雨与辉煌,也承载着无数诗人心中的理想与寄托。从李白的一枝春花,到陈玲静笔下的擎天之柱,两位不同年代的诗人以各自的方式,向我们展开了天柱山的两幅画卷——一幅是心志的召唤,一幅是文化的礼赞。
词虽有尽,而山之意无穷。那一柱擎天的伟岸身影,不止矗立在皖地大地之上,更长久耸立在人类精神的版图之中。愿今人写天柱,不仅写其形,更写其魂;不仅咏其高远,更融其志向。正如这首词所启示的——山水之间,自有大美;词章之中,自有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