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费城艺术博物馆(三)
Tu Xiang Zheng (涂向真)
走出印象派画展,我拿起参观路线图径直走向中国展厅。一踏入展厅,一股浓郁的中国风扑面而来,熟悉而亲切,令人倍感温馨。展厅中陈列着陶俑、画像石、佛像雕刻、唐三彩、瓷器等珍贵文物,而最为醒目的要数北京智化寺的藻井、背屏和雕像了。我站在高台上,近距离凝视着天花板上的藻井。藻井中央浮雕着一条龙,四周分成八个面,每个面上各雕一条小龙,构成了独特的“斗八藻井”。其实,我来这儿早有准备,听费城的华人朋友们说,费城艺术博物馆里有一座来自中国的庙堂藻井,这让我心生好奇,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通常向上隆起,形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四周饰以雕刻和彩绘图案,广泛用于宫殿和寺庙的宝座、佛坛之上。在中国古代,藻井最早源自穴居时期,人们常在穴顶开洞以采光通风。后来房屋出现后,这一设计理念仍被沿用。我站在藻井下,不禁想,若在顶部开洞处加装一块聚光镜,不仅能收集阳光用于室内照明,还能为太阳能发电提供条件,这种设计真是节能环保的绝妙之举。想到这里,我对我们的祖先由衷敬佩,他们的设计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当时的生活难题,还为后世提供了启迪,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据考证,智化寺大殿的藻井在上世纪30年代初被一位名叫史克门的美国人购得。史克门毕业于哈佛大学,1930年抵达中国,在燕京学社从事中文与艺术研究。受美国博物馆委托,他开始在中国广泛收购文物,其中便包括了智化寺的藻井。
为何智化寺的藻井会被轻易收购?智化寺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寺庙?没有藻井的大殿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带着这些疑问,我重返阔别多年的北京。智化寺坐落在东城区禄米仓胡同,距离我居住十多年的北河胡同不远。于是,我骑车前往,不到半小时便抵达。与我多次参拜的雍和宫相比,智化寺显得低调而小巧,其山门略低于路面,只有两尊石狮守护,气派并不张扬。然而,跨入山门,映入眼帘的黑琉璃瓦顶建筑庄重典雅,殿堂上彩画装饰清新素雅,仍透出几分名刹风韵。
智化寺如今已无万佛阁及其楠木藻井,唯有一张旧照片留作记忆,照片下方写道:“万佛阁藻井经数百年风霜未损,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寺中僧人私卖予美国人。”读罢此文,我心中愤然且悲怆。佛门弟子本应专注修行,心怀善念,然而竟有败类监守自盗。然而,虽几经劫难,万佛阁的藻井终得善人相助,得以安身于美国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国古老文化的佛教艺术瑰宝。
细读智化寺的介绍后,我对这座古寺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智化寺由明代宦官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布局所建,最初作为家庙,后赐名“报恩智化寺”。历经五百余年,寺内基本风格仍然保存完好,尤其是藏殿内的转轮藏,至今仍是北京唯一的明代原木结构转轮藏,雕刻精美,线条粗犷有力。此外,智化寺还保留了古老的京音乐,以工尺谱记录,并分为禅门、音乐门与法器三部分,用于佛教仪式,历经五百年依然保存完整,堪称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