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后来人们称之为“现代神学之父”的,就像长坂坡中的赵云,在19世纪启蒙运动冲击下的信仰危机中,横刀立马,独挑世俗。不过他并不是在“刀光剑影式的护道”中驰骋,而是在宗教理性、当代哲学冲击下,以一己之力守护信仰与宗教情感的“存在价值”。
作为现代神学的奠基者,笔者认为他是当时宗教危机中的“文化赵云”。
施莱尔马赫(士莱马赫)生于1768年, 当时正是启蒙运动高峰,那是一个星光闪烁的年代。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呐喊者,伏尔泰则是启蒙时代的讽刺大师,而一代哲人康德更像是启蒙的哲学建筑师。
启蒙运动后的19世纪初,理性主义横扫欧洲;自然科学崛起,神迹和超自然被排斥;历史批判法兴起,圣经权威被质疑;宗教逐渐边缘化,信仰在精英世界几乎成笑柄。几十年后的狂人尼采还继续宣布“上帝已死”。可见在当时那样的世界,宗教几乎是败局已定了。
施氏面对信仰理性基础被摧毁, 用“宗教感觉”取代理性证明;
当教义僵化、失去感召力,他重新解释信仰为经验的表达;
当教会制度僵化,他强调共同体中的宗教生活;
当神学被边缘化,他将神学纳入现代学术体系,成为一门可以和哲学、法学对话的学科;
当文化脱离宗教时,他搭建了宗教与文化、哲学的桥梁。
他创造并发展了多个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自由神学和现代基督教思想。
1. Religious Feeling (宗教感觉)
强调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依赖上帝的感觉。他认为,宗教不仅仅是理性教义或道德规范,而是关于主观经验的体现,这种经验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一概念是他在《论宗教:对其文化轻视者的演讲》中提出的。
2. Absolute Dependence (绝对依赖)
是施氏神学的核心,指的是人类对上帝的完全依赖的觉察。在他看来,这种感知是宗教意识的根本。强调谦卑和顺服于上帝的旨意,使得信仰不仅仅是对教义的理性认同,而是一种关系性的经历。
3. God-Consciousness (上帝意识)(另一个类似词组是religious self-consciousness。Self-Consciousness 本身是英国启蒙运动时的词汇,洛克最早使用; )
他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人在自己生命中对上帝存在的意识。它代表了通过宗教经验,个体与神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精神觉察。上帝意识强调了宗教生活的内在体验,即信仰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心的神圣体验。
4. The Church as a Community of Faith (教会作为信仰共同体)
他认为教会不仅是一个机构,而是一个信徒共同体,它通过共同的信仰经验来滋养和支持其成员的宗教意识。这种对教会的理解强调了教会在培养共同信仰经验方面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对教义的一致认同。
5. Theological Aesthetic (神学美学)
他提出,宗教的真理和经验不仅应通过教义和伦理规范来表达,还应通过艺术、音乐和礼仪的美学维度来体现。他认为,宗教艺术和崇拜的美感和情感力量可以帮助人们体验神的临在。这一观点对神学与艺术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自由派基督教传统中,强调了信仰的情感和美学维度。
6. Theology as a Science (神学作为一门科学)
施氏试图将神学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术学科,它应该基于理性和科学的原则进行研究。他认为神学是对宗教经验的系统研究,结合人类意识与基督教传统的历史现实。这一观念有助于神学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使其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内的教义讨论,而是融入到更广泛的学术环境中。
7. Religious Development (宗教发展)
施氏描述了宗教作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即宗教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成长。他认为,个人和群体对上帝的理解和与神的关系不断被深化。这一观点是自由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受宗教真理随时间变化和文化变迁而发展的可能性。
8.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辩证关系)
在他的大作《基督教信仰》中,他发展了一种辩证的方法来思考上帝与人类、信仰与理性、个人与教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神学应当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来理解宗教真理。这种辩证方法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和神学家,如黑格尔、布尔特曼和田立克等,他们在神学中也强调通过“对立”或“张力”来理解信仰的不同层面。
【本文是一个读书笔记和心得,无意给施氏系统神学的错误平反,更无意鼓吹自由神学,不用作护教和辩论,只为澄清他当时的处境。众多的翻译和校正也采用了chatgpt 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