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次访谈,我先整理访谈中我认为重要的部分。他继续强调投资需要建立在看懂公司的基础上。他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必须理解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这是他长期坚持的原则。他也强调方向的重要性,认为做对的事比把事情做对更关键。只要方向正确,企业可以在过程中修正错误。他也强调少做决策、多看少动,这种克制在投资中并不常见。
他也继续强调企业文化的价值。他认为文化比制度更重要。文化决定长期走向,制度只能解决局部问题。他提到要用商业模式和文化作为双过滤器,只有两者都合适,他才会考虑长期持有。他还提醒投资者要有耐心,因为真正的好机会并不多。这些内容是他稳定的投资体系,逻辑清楚,也有实践支撑。
虽然我理解并认可他的大部分原则,但我对他关于苹果、特斯拉和 BRK 的判断有不同意见。他重仓苹果和巴菲特的BRK,坚决不投特斯拉。
我认为苹果目前面对的风险已经不同于过去。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计算体系,而苹果在模型能力上明显落后。如果苹果最终需要依赖谷歌的 Gemini 来提升 Siri,这说明它在核心技术上出现缺口。如果未来还需要依赖外部的 ChatGPT,这会进一步削弱它的自研体系。苹果造车失败也说明它在关键硬件方向上判断失误。如果手机终端未来被其他设备形态取代,而苹果在这些方向上没有突破,那么它的基础优势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削弱。苹果过去依靠生态和终端形态取得成功,但未来的竞争逻辑已经发生变化。
特斯拉也不能用传统汽车的框架理解。特斯拉的核心来自自动驾驶模型、数据体系、能源网络和机器人技术。它更像一个多领域技术平台,而不是单一的制造企业。用传统逻辑分析特斯拉容易得出偏差。它的波动大,但所有处在技术前沿的企业都类似。创新本身就伴随不确定性。
我也不认同现在把 巴菲特的BRK 作为主要仓位。BRK 的结构适合稳定行业,包括保险、公用事业、铁路和消费品。这些行业的变化速度慢,适合保值和稳健增长。但今天的主要机会来自人工智能、能源结构重建、算力基础设施和自动化。BRK 无法覆盖这些领域。把仓位放在苹果和 BRK 更像一种财富保持策略,而不是寻找未来十年最大机会的策略。
我认为段永平现在的状态更像是在维持自己的财富,而不是在寻找十年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机会。他过去的成功来自消费电子时代的节奏,以及他对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的判断。但如果未来仓位集中在苹果和 BRK,我认为很难再出现当年那种级别的成绩。不是因为公司不好,而是因为时代变了。
真正优秀的企业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也愿意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苹果推动全触控手机是一种冒险。亚马逊发展云计算是一种冒险。英伟达坚持 GPU 通用计算是一种冒险。特斯拉把人工智能和能源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冒险。行业的突破一直来自这些选择,而不是依靠稳定维持优势的企业。
整体来看,我尊重段永平的投资体系,也理解他的原则。但在苹果、特斯拉和 BRK 的问题上,我认为他的框架无法完全解释当下的变化。我相信未来属于敢创新并承担风险的公司,而不是依赖稳定结构维持过去经验的公司。未来不会重复旧时代的逻辑,也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奖励同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