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不飘散的记忆》- 6.艰难跋涉 - 6C.励精图强

(2025-01-11 06:07:03) 下一个

6C.励精图强

厂里原来有二名管工,都是在安装压缩机管网时跟安装公司的管工师傅学的。顺便说,那时的压缩机都是仿前苏联的,从一至四级渐次压缩,管网有点复杂。建厂时有3台,后来又扩建了2台。扩建时,主持安装的是一位姓王的7级工,我也参加其中,干了好几个月。当时我是焊工,只在边上稍看到一点门道,应该算是无师自学。

化肥厂的管工是一项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工作,往往处于烈日、烟尘、杂乱和噪音之中,加上繁重的体力负担,思考和计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见到某位管工站在烈日下,脸涨得通红地在那里考虑或者计算,就预示着很可能要出差错。有时粗大的管子已吊在了十几米高的空中,准备与设备接口,结果短了十来厘米,只好放下来重新制作。所以安装公司的管工师傅们,大口径管道的做法,基本上是每次只测量和加工一个弯头及两端相连的直管,一段一段地把盘迴曲折的管道渐次安装好,不求快,但求稳。我以为这种方法虽然差错率低,效率也低,脚手架一段一段地搭过去,焊口大多是固定口;还不一定能给整条管线作出最合理的布局,最后若留下难啃的骨头,有时半天还搞不好,所以希望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

有一段时间,我和我的一个徒弟、还有焊工李曙光组成一个小组,领到任务后可以自己安排怎么干,于是我们决定试一试先把整条管道都预制好,最后只留下两个现场焊接的固定口。我们先反复多次地精细测量,得到起始和终止点管口的方位和它们之间的三维距离,再画出合理的管线图,然后完全按管线图一丝不差地预制,最后只起吊一次。在周边人有点疑惑的眼光里,看着粗大的管子徐徐起吊,自己也带着一丝紧张,但最后一次性地成功了。虽然前期要多花些功夫,但总的进度快了一大截。

装备是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气割和气焊都是管道安装时必不可少的。那时的乙炔发生器有两种:一种是浮筒式,都是自己制造的,水桶里泡一个下端敞开的铁皮浮筒,浮筒顶部挂一个电石吊篮就成了。浮筒里的乙炔气通过导管被用掉,电石就浸到水里,再产生乙炔气,乙炔气让浮筒往上升,离开水就停止发生。另一种叫中压式乙炔发生器专门有工厂生产,发生室外围有一个水夹套,还带着一个储气包,当发生室和储气包里的乙炔气压力升高时,下方的水被挤进夹套里,就停止发生。这种乙炔发生器能产生有一定压力的乙炔气,但压力无法调节,在电石颗粒太小或积了灰时压力就不稳定,不是高得出奇就是压力不足。两种乙炔发生器都有共同的缺点,就是电石屎像拉稀一般水泻,弄得到处都是。我们工作时一旦电石耗尽,就得停下来重加,有时爬在高塔上,又干了一半,会气得直跺脚。尤其在抢修时,全部工作都要等待,让所有的人都很着急。

我一直想做一个在加电石和加水时也能连续工作的乙炔发生器,还可以调节压力,并且电石屎能以半干的状态盛在电石篮里,方便清理。工程紧张期刚过,大家比较轻松时,我们就开始动手。在发生器底部,我设计了两个独立的发生室,都可以通过止回阀向顶部的储气室送气,储气室下面盛着水,通过一个调节阀和各自的隔离阀通向发生室,这样就可以交替使用。拧紧调节阀的螺旋手柄,弹簧推开调节阀的阀头,水就流入发生室,产生乙炔气。当储气室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调节阀皮膜产生的力将调节阀关闭,实现了压力的调节。我担心如果止回阀和调节阀密封不好不能正常工作,试验就会失败,心有点悬着。还好第一次试用就一切正常,多亏加工零件的车工师傅有丰富的加工阀头和高压透镜垫等的经验,见到草图,他就说设计得可以,零件车好时他又说,保管不会漏,当时我还不太敢相信。

试制的时候,我们小组的人都躲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因为新来的革委会主任已多次向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他的解释是磨刀就不能耽误砍柴的功夫, 就是不要在8小时内捣鼓你们的工具,我们这样做恐怕是犯了他的禁忌。尽管躲着,还是有人探知,将此事汇报给了厂领导。一天一位厂领导找到了我们,指责我们不务正业。我向他解释,如果成功,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给抢修提供可靠的保障,况且这些本来是领导们应该关心的事,只不过现在我们代劳罢了。他大概觉得我说的也有道理,况且东西都已做得差不多了,就不再说什么。

这样我们这个小组就多了一项利器。新的乙炔发生器工作很稳定,压力也可以调节得比较精细,原来我们切割厚钢板需要中压乙炔发生器,焊接较小较薄的工件时要用几乎无压力的浮筒式发生器,有时还同时带着两套发生器。焊工小李每次换装电石都装得不多不少,这样电石用完后桶里就剩下潮湿的粉末,清理很方便。

一天下班时车间技术员找到我,急需切割一大批厚钢板,明天一早就要装出去加工。我、小李和另一位姓许的焊工吃罢晚饭就开始工作,我在几张大钢板上划线,兼守着乙炔发生器,待压力开始低下来时就切换发生室、加电石加水,他们二人一人一把大号割炬,始终不停地切割,不到半夜就完成了,看着整张整张的钢板片刻间土崩瓦解,感觉痛快淋漓。后来我们这个私自制作的小器具也报上了户口,成了登记在册正式列装的装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