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与不想,要把握想的限度,时间的限度、想的深度。想而不做,不如不想;想而想做但不知如何下手,可能须要时间的沉淀、多方参考,也可能边做边学怎么做;想而去做,可能一时冲动,可能觉得时机到了,也可能已经深思熟虑又或者边做边学。想,想着做了的得失、别人的眼光、自己输不起的心态,于是乎再想想,但是别二十想到四十,继续担忧别人的眼光、自己输不起的心态,然后从壮年想到老年,跟自己说轻舟已过万重山、越过山丘,才知道没时间等候。
记得在私人学校重读高中时,一位教英文理解与写作的老师在教课讲述时说了一句话,大意是:“you are no body, there is nothing to lose 反正你现在谁也不是,你还能失去什么。”当真是金玉良言,无论读书、工作或做事,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肯去试试还有机会,完全不试就一点机会也没有。比如对列明的工作条件连百分之五十也没有达到,没有该工作要求的工作经验只有一纸文凭,结果笔者居然有应征的机会,当然,完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应征时一问三不知,竞争力太低而出局可想而知。重点是姑且一试,可能获得应征机会。笔者后来逐渐知道,越是符合工作条件,竞争力越强,减少浪费应征时两方的时间。
换工作多了,应征的次数随之增加,你大致可以想象应征时可能问到的问题而早做预习,那么发出的求职信或电邮可以大量减少,双方省时省事,也算熟能生巧吧。有时候,在新的工作刚开始的一个月,你会接到叫你去应征的电话,客气的答复对方你已经上班了,虚荣心的满足还是有一点点的。
竞争力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工作经验努力累计出来的。知耻近乎勇让人学习再学习,当然,填满人生的日子,工作比例占了大部分,到后来你可能冒出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工作或者说你到世上走一遭是为了工作?也许阿Q一点的回答是要先立足才能谈其他,至少别是家里的累赘,而且,别满足现状,金融风暴时各行各业展现出裁员的普遍性,提醒自己要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得靠自己的知识或技术,后来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2019)疫情更是实证。
时间,你总是默默无语,而我,蓦然回首,看到过去的时间线却找不回来时路,因为过去的时间线卖的是单程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