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的微博,又一次“雷人”了。前美国总统川普在演讲场合中与日本政要进行礼节性互动,场面得体而自然。可到了胡锡进笔下,却被硬生生歪成了“搂着”“送眼神”“日本人看了不觉得扣吗?”(请参看配图)。这样一番低俗揶揄。短短几句话,既侮辱了女性,也丑化了外交,玷污了新闻评论这一职业本应拥有的尊严。

有人说,胡锡进只是“幽默”了一下。但这不是幽默,而是庸俗;不是调侃,而是低级;不是时评,而是流量投喂下的犬儒式表演。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文明社会里,政治家之间的互动都有基本的礼仪尺度。无论是握手、拥抱,还是肩膀上的轻拍,都是国际外交场合常见的礼节。它们代表的是友好与信任,是国家间关系的象征,而不是情色小说里的“暧昧信号”。
然而胡锡进偏偏选择用“搂着”“眼神”这些极具挑逗意味的字眼,配以“这这这……”的语气词,让整段评论滑向下体思维。他不是在分析国际关系,而是在引导受众往低级的方向想。他清楚这种暗示能引爆流量,也知道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发出起哄的“哈哈哈”。于是,一场外交礼仪,被活生生写成了小区八卦。
胡锡进曾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手握中国最具国际传播力的媒体平台之一。按理说,他应当是懂外交、懂分寸、懂国际形象的人。如今退而不休的他,却在微博上活成了一个典型的“自媒体段子手”:标题党、情绪化、煽动性十足,完全不顾言论的公共影响力。
一个曾代表国家媒体形象的人,居然用“男女暧昧”去解读外交场面,这不仅是个人品格的坍塌,更是职业伦理的崩坏。在他那里,新闻不再是事实的呈现,而是“笑料”的原料;时评不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流量的生产线;女性政治家不再是公共人物,而是被消费的“笑点”。
这类人嘴上喊“爱国”,实则以侮辱他国政要为乐;嘴上说“新闻良知”,实则为点赞率而编排阴暗的故事。他的粉丝越多,言辞就越轻浮;他的点击越高,道德的底线就越低。最终,他已不是在评论世界,而是在出卖自己曾经的尊严。
胡锡进的言论之所以能引发大量转发,并非孤例,而是因为它迎合了中国网络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种病态心理——以“男女关系”去污蔑对方,以性暗示去贬低异己。这种思维几乎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一个女官员升职了,总有人暗示她“靠关系”;一个女明星发言尖锐了,总有人攻击她“没人要”;一个女记者勇敢提问,总有人嘲讽她“博出名”;一旦有男女出现,就会被曲解成“暧昧”。
这是多么深的文化阴影!它揭示出部分人心底的肮脏与怯懦——他们看不懂平等,就只能用污蔑去解释成功;他们不懂尊重,就只能以侮辱寻求优越感。胡锡进不过是这种心理的放大器,用媒体的扩音喇叭,把庸俗大众的想象放大成公共舆论。而最悲哀的是:这种带性别侮辱的“玩笑”,在网络上最容易火。
低俗从来不缺听众,尤其当它披着“新闻”或“爱国”的外衣时,更能让人心安理得地堕落。胡锡进早已不是那个写社评的主编,而是一个在算法支配下的自媒体商人。他清楚什么最能引流:冲突、暧昧、夸张、情绪。在这种逻辑下,“外交”太枯燥,“政策”太理性,只有“性”才最有点击率。于是他选择把公共事件私人化,把政治新闻情色化,用暗示和歪解制造“看点”。
他并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转评赞”。他也不在乎尊重,只在乎流量收益。在他眼里,舆论不是责任,而是生意;受众不是公民,而是猎物。而这,正是当下许多中国自媒体的缩影——当点击量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语言便不再有边界,道德也就不再有意义。
胡锡进的那条微博之所以令人反感,不仅因为它低俗,更因为它显露出一种深层的文化自卑:面对强势的女性,他只能用性来消解她的权威;面对国际舞台,他只能用“暧昧”去掩饰自己的自卑。他不敢正面评论日美同盟的复杂关系,也不敢从战略角度分析美日互动的背景——那太难了。他只会抓住一张照片、一种表情,然后抛出一句“搂着”“眼神”,用猥琐的方式博得廉价的关注。
这种思维,正是中国部分男性话语权者的典型——他们害怕平等,害怕女性的独立,害怕世界的开放,于是把一切不理解的东西都归结为“男女那点事”。在他们眼中,国际政治是寝室里的八卦,外交礼仪是夜总会的姿势。他们以为自己“看透了世界”,其实只是被自己的龌龊想象困住了。
胡锡进的语言风格,被网友称为“老胡体”:喜欢重复叠词(这这这)、假装惊讶(真是雷人)、加上口语感极强的点评,既显得“接地气”,又能制造轻松感。但这种写法的实质,是对公共表达的稀释,是理性话语的退化。他用俚语取代逻辑,用情绪取代理据,用调侃取代尊重。久而久之,读者被训练成只能用情绪反应世界的一群人——不思考,只起哄;不求真,只求乐。
“老胡体”的流行,是国民话语退化的一个注脚。它让人误以为“低俗”就是“真性情”,“调侃”就是“敢言”,“嘴损”就是“独立”。但真正的独立,是敢说真话,而不是敢说脏话。真正的批评,是指向权力,而不是拿女性开涮。真正的幽默,是揭示荒诞,而不是制造侮辱。
有人或许会为胡锡进辩护:“不过一句玩笑而已,何必上纲上线?”错。问题不在那几个字,而在背后的思想。当一个社会的意见领袖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性化他人、调侃女性、曲解外交,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公共讨论已经不讲边界;意味着对女性的尊重已经成为笑料;意味着连政治都要靠情色暗示来维持热度。
这种思想的低俗,比语言更可怕。它腐蚀的不只是舆论生态,更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当胡锡进们不断用“眼神”“搂着”这样的词语操弄舆论,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判断力,把低级趣味当作娱乐,把尊重当作虚伪。而一个失去尊重的社会,是不会有真正的文明的。
胡锡进的微博,不是一条玩笑,而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当下中国舆论的庸俗化、新闻人的堕落、以及大众的道德疲软。在那种环境中,理性被情绪淹没,思考被段子取代,尊重被流量吞噬。我们可以讽刺川普,可以批评日本政策,可以反思美日同盟——但这些都应该基于事实与逻辑,而不是基于性暗示和低级揶揄。
一旦新闻评论沦为取乐工具,公共讨论就只剩下喧嚣。胡锡进之流的可恶,不在于他们说了什么“雷人”的话,而在于他们教坏了一代人——让人们相信:要吸引注意,就要越界;要表达观点,就得低俗;要“敢言”,就要侮辱。一个社会若连语言都不讲尊重,那么它的文明将永远停留在胡锡进的微博里:一张照片、一句揶揄、一堆笑声——热闹而下流。真正让人愤怒的,不是他侮辱了谁,而是他让“侮辱”这件事变得如此自然、如此受欢迎。当一个社会连“恶俗”都能被点赞成“真性情”,我们就该明白:最该反思的,不只是胡锡进,而是那个笑着点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