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一处新建小区的广场舞场地,因为音乐声与邻里矛盾,成了居委会重点调解对象。但比音乐更热闹的,是隐藏在广场舞背后的故事:一位40出头的少妇,凭借打扮与情绪价值,把几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拿捏”得死死的,还牵扯出一场几百万的债务风波。
每天傍晚6点,江北区金域华府小区的广场舞队伍准时开场。参与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退休阿姨,穿着宽松运动服,手里挥舞着花扇子,跟着音乐起舞。
直到去年春天,一位新面孔的出现打破了平衡。她叫林艳,43岁,离异多年,独自租住在小区附近。据邻居描述,她不像其他大妈那样穿松垮的衣服,而是总是踩着高跟鞋,穿紧身旗袍或者修身瑜伽裤。化着淡妆,唇色鲜艳,走进人群时,瞬间成了舞池的“焦点”。
“别说老头子了,连我们这些老太太都看她两眼。”舞友周大姐笑说,“她跳舞的时候腰一扭,手一抬,那些老大爷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林艳加入队伍没多久,就能站在前排带舞。她动作标准,节奏感强,和身边大妈们形成鲜明对比。更要命的是,她懂得制造氛围。“她会跳一半,突然转头夸一句‘王叔,你刚才动作特别帅’,人家老头当场就笑得合不拢嘴。”周大姐回忆。
老太太们习惯了埋头跳舞,却不会说这些调情的话。林艳一句话,立刻成了舞池里的明星。“说实话,她完全是降维打击。”一位姓赵的老太太叹气,“我们这帮老太太在她面前,完全没竞争力。”
在广场舞圈子里,活跃的并不只有老太太,还有一批年过六旬的老大爷。跳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找人说话。“我们这些老头子,老伴有的去世了,有的身体不好,或者就不爱说话。”69岁的刘大爷说,“在广场舞场子里,能有个年轻点的女人笑着听你说话,那种感觉,值钱。”
林艳就是那个“懂事”的聆听者。她常常用手撑着下巴,眼神亮晶晶地看着老大爷,认真听他们讲年轻时的英雄事迹。无论是“当年插队打狼”还是“当兵时差点立功”,她都惊呼不已,配合着拍手和崇拜的眼神。“她跟我说‘刘叔,你才是真正的男人’,我心里头那个舒坦啊!”刘大爷不好意思地笑。
于是,手机里的微信红包成了表达的方式。5200(谐音“我爱你”)、1314(谐音“一生一世”),这些带有暧昧意味的数字,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暗号”。一查流水,老大爷们的微信转账里,几乎清一色是这些数字。
去年10月,鼓楼区的王先生准备帮父亲置换一套新房,却惊讶地发现:父亲名下的老房子已经被抵押给银行,套现了几百万。“当时问他钱去哪了,他就是不说。”王先生回忆,“后来逼急了,才说是借给广场舞朋友做生意。”
更让他愤怒的是,连借条都没有。“流水全是转账记录,金额特别奇怪,什么5200、1314。”王先生说,“我爸还觉得这是天大的秘密,不让我告诉妈。”银行的工作人员证实,王老先生的房产确实已抵押贷款,金额接近三百万。钱早已打入几个人的私人账户,其中就有林艳。
事情曝光后,王先生找到林艳,但对方态度淡定:“我没逼他给钱啊,都是他心甘情愿的。”林艳甚至反问:“你爸一个大男人,愿意给我,就是喜欢我。你凭什么说我骗?”这句话让王先生气得直拍桌子,却又拿她没办法。因为法律上,这些转账都显示为“赠与”,没有借条,难以追回。
据知情人透露,林艳“照顾”的,不止一个老大爷。她有一套自己的“轮值表”,每周由不同的老大爷开车接送,帮她拎包,出入高档场所和酒店。“床都不用上几次。”一位知情的舞友小声说,“她就靠发嗲、撒娇,老头子们就开始’爆金币’了。”
此事在小区传开后,引发广泛议论。有人觉得林艳“心机太深”,利用老年人的孤独;也有人觉得老大爷们“活该”,谁让他们沉迷于所谓的“第二春”。
“其实,广场舞早就不仅仅是跳舞。”社会学教授陈立国分析,“它已经成了老年人交往、情感寄托的重要平台。孤独的老人,容易被较为年轻的女性的关注打动,而金钱成了表达感情的直接方式。”
陈教授指出,随着代际差异加大,“只要周末回来看看,就能得到老大爷的遗产”的时代,可能十年后就不会再存在了。因为老人有了更多的消费与社交场景,他们愿意把钱花在“即时快乐”上,而不是留给儿女。
如今,林艳依然活跃在广场舞场子里。老太太们对她敬而远之,老大爷们仍旧围在她身边,乐此不疲。“你说她骗也好,不骗也好,她就是有本事。”周大姐无奈地说,“那些老头子,巴不得每天都给她发‘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