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公共讨论场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翻开历史书,就像翻开自家户口本。只要看见姓氏相同的名人,就立刻大喊“这是我老祖宗”;只要听见外族入侵,就马上气得吹胡子瞪眼;可要是讲到成吉思汗横扫欧亚、把欧洲人打得魂飞魄散,他们又突然自豪起来,恨不得给自己脑门上贴一个“蒙古血统”的标签。这种人,一边声泪俱下地痛斥“扬州十日”,一边又洋洋得意地谈论“西征荣耀”,逻辑像旋转木马,今天转到明朝,明天转到大元,后天又转回“大清”,最后落点一定是“我们老祖宗牛啊”。
这类现象,说轻点是“精神寄托错位”,说重点,就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式认同”,毫无是非观,完全凭情绪和面子行事。更妙的是,他们把这种选择性认同当成了“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可惜的是,稍微翻一翻史书,就会发现这种思维方式不止荒唐,而且滑稽到极点。
提起鸦片战争,他们义愤填膺:“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欺负我们大清,真是丧尽天良!”听上去,他们像是满洲贵族的后代,肩负着为慈禧太后鸣不平的使命。问题是,他们自己明明就是汉人,祖上八竿子都没沾到皇城根儿。更讽刺的是,当年鸦片走私、白银外流,真正受害的就是江南、两广等地的汉族百姓,而大清朝廷呢?不仅没本事抵抗,还忙着贪污军饷、卖官鬻爵。这帮“后代”们却哭天抢地为满清叫屈,好像英国人是在他们自家祖坟里点鞭炮。
这里的逻辑是什么?无非是把“大清=我们”的等号硬套上去。可要是继续往下聊,聊到清兵入关、扬州十日,他们又立刻翻脸,怒骂满清是禽兽,说明朝才是“我们真正的祖国”。于是问题来了:那你刚才喊着大清受辱的时候,是把谁当“我们”?这种身份切换的速度,比当代网红的恋情还快,前一秒爱你到死,后一秒“老死不相往来”。
每当讲到清兵屠城,他们又自动切换身份,摇身一变成了南明遗民,手持尚方宝剑,要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讨还公道。朋友圈里哭天喊地:“大明何其不幸,汉人惨遭屠戮!”可问题是,刚刚他们还在大清的怀里痛骂英国人,怎么转眼间就成了明朝忠臣义士?
逻辑漏洞先不说,单说这种“立场快闪”,简直能申请吉尼斯纪录。更讽刺的是,他们从来不深究:为什么满清能入关?为什么明朝自己腐败到内外交困?这些问题一旦触碰到现实,他们立刻闭嘴,唯恐“打到自己脸上”。于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个情绪出口:哭,骂,然后再切换祖宗。
讲到南宋末年,文天祥高唱《正气歌》,他们又自动化身为“宋室忠良”,挥舞键盘痛骂蒙古人:“这帮鞑子!铁骑南下,水深火热!”听上去,他们恨不得加入文天祥的队伍,誓死保卫临安。
可笑的是,历史书再往后翻几页,成吉思汗横扫欧亚,他们的嘴脸立刻大变:“哈哈,咱们老祖宗多厉害!打到东欧,吓得欧洲人几十年不敢喘气!”这时候,刚刚被他们骂得狗血淋头的“蒙古人”,又摇身一变成了他们的“骄傲”。要是文天祥泉下有知,大概会感叹:我的敌人,竟成了你们的祖宗?
这逻辑放在今天,就像一个人早上举牌抗议某公司“剥削压榨”,下午转头就穿上该公司的T恤,兴高采烈地参加年会,还大喊“我们最棒!”如此厚颜无耻,恐怕连赵括都自愧不如。
更搞笑的,是“同姓祖宗论”。只要历史上有个姓赵的皇帝,某个赵姓网友立刻拍胸脯:“这是我老祖宗!”姓刘的则争着说刘邦、刘备都是自家亲戚;姓李的更了不得,李世民、李白、李时珍,通通都是“我家人”。要是姓朱的,那就更豪横:“你们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全是我直系亲戚!”
这种逻辑,放在现实里就荒唐得像小孩玩过家家。按照这种算法,中国现在得有上亿个“皇亲国戚”,天天走在街上撞见的,可能就是“某位太祖”的“玄孙”。如果这些人真敢把祖宗谱修全,怕不是能写出比《红楼梦》还长的《大中华亲戚录》。
这种现象,本质上是“没有是非观,只有自我投射”。他们不是关心历史的真实,而是关心“这件事能不能让我爽”。爽的时候,就认祖归宗;不爽的时候,就翻脸不认人。至于逻辑是否自洽,道德是否一致,全都不重要。
这种心理,放在时政语境里,就特别危险。因为他们习惯于“选择性愤怒”和“选择性骄傲”,今天可以为某个强权叫好,明天又可以为另一个强权哭泣。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稳定的价值立场,只有一种“祖宗万能”的幻觉。
如果他们真想“认祖宗”,那我建议干脆彻底点:不如同时把朱元璋、努尔哈赤、成吉思汗、秦始皇全认作老祖宗,然后开个“祖宗联合国”。到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就随便切换一个祖宗模式,既能自我安慰,还能随时在朋友圈里表演“历史情绪剧场”。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没有逻辑的祖宗崇拜,除了满足虚荣心,实际上毫无意义。历史不是“情绪自助餐”,不是想吃哪盘菜就夹哪盘。历史有的是因果,有的是血泪,有的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如果我们只会选择性代入,不但对不起过去,更对不起今天。
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祖宗有多牛”,而在于我们能不能从中学到点真正的东西。那些把历史当成精神游乐场的人,不过是借祖宗的光虚张声势。归根到底,这不是爱国主义,而是一场自我欺骗的大型综艺。要真想不丢脸,就请先学会一点逻辑,再学会一点是非,最后学会一点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