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情况通报”震惊了整个佛教界,也再次让公众对中国宗教信仰的现状生出无尽唏嘘。少林寺方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号称“少林CEO”的释永信,因涉嫌挪用侵占项目资金、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被多部门联合调查,并于7月28日被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注销戒牒——意味着他已不再是出家人,剃发披袈裟不过是骗局一场。
释永信,这位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功夫和尚”,多年来头顶“高僧”“文化输出先锋”光环,游走政商两界,实则私德沦丧、贪婪至极,连最基本的佛教戒律都踩在脚下。他不是被俗欲绊倒的苦行僧,而是彻底活成了“庙里许愿者的化身”——权财双收、儿孙满堂。他的“修行”成果,是对中国佛教的一记响亮耳光。
释永信并非一般的寺庙住持,而是一个拥有“宗教话语权”的宗教企业家。他将少林寺包装成国际IP,注册商标、开设子公司、建旅游地产、搞功夫演出,少林寺一度被称为“全球最赚钱寺庙”,估值过百亿。释永信本人也如同CEO般活跃在各种招商会、论坛和官方场合,频频接受媒体采访,被誉为“最有市场头脑的僧人”。
就在金玉其外、光鲜亮丽的宗教商业化秀场背后,真实的少林寺,俨然成了一个宗教资本庞氏骗局的总后台。释永信不仅涉嫌挪用项目资金、侵占寺产,更与多名女性保持“长期不正当关系”,甚至育有私生子——这不是一时糊涂的“破戒”,而是多年经营、精心隐瞒、系统作恶。当宗教的清规戒律被当成表演道具,寺庙变成资金池和情色窝点,所谓“佛门清净地”也就成了名利场、情色场、权谋场的综合体。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场丑闻并非毫无征兆。早在2015年,释永信就被实名举报私生活混乱、侵吞寺产,当年河南省宗教事务局介入调查,央视也做了报道。然而最终的调查结果,却是“未发现违法行为”,事情不了了之。释永信不仅安然无恙,反而仕途更上层楼,继续担任政协委员、佛协副会长,光芒万丈。
问题在于:十年前就已揭开的盖子,为何迟至今日才算“东窗事发”?谁在为释永信撑腰?谁是他在庙外的“靠山”?是谁让本应守戒持清的佛门,变成一个权力与金钱共谋的温床?这正是此案最具荒诞色彩之处。所谓“宗教腐败”,从来不是和尚一个人能完成的。释永信能够十年稳坐金殿,靠的是政治庇护、权力网络、审查失灵,以及整套让虚伪得以立足、让真实隐退的制度运转体系。
更加讽刺的是,释永信自己并不否认人有七情六欲。早在2022年11月,他还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的七情六欲生之俱来,没有这种欲望就没有必要修行受戒……要你依靠自己的定力和修行来克服,从而更加磨练你的信仰和意志。”
这话看似有几分哲理,实则是对佛法最恶劣的偷换。七情六欲固然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出家”正是立志断欲之举,是在俗人尚可“戒之在心”的情况下,主动选择更高标准的苦行方式。一边享受俗世荣华,一边讲着“修行挑战性”的悖论哲学,这不是高僧,而是油滑政客和奸商的语术。释永信不是不懂佛法,而是用佛法为自己的世俗欲望辩护。他披着袈裟,却行着娼贼之实;口中念佛,心中却是权财情色。他从未修行过,只是扮演得像而已。
释永信事件对整个中国佛教界的打击是灾难性的。对于那些诚心拜佛、渴望灵性慰藉的信众来说,这起事件无异于告诉他们:你在佛前跪拜,供奉金银,祈求平安,其实拜的是一个包养情妇、贪污资金的“假和尚”。
更可怕的是,这种“宗教骗子”并非个案。近年来,大小寺庙“商业化”“旅游化”严重,和尚名车豪宅、寺庙敛财手段花样百出,佛教徒形象频遭质疑。从“最牛和尚”释恒义的金表玉镯,到海南南山寺高价供香,再到释永信这起丑闻,公众的宗教信仰正一点点被掏空。
佛门不清净,神像无灵气。释永信们的不止是个人堕落,而是整个宗教系统的信任坍塌。今后人们进入寺庙,是来修行,还是来观光?是烧香祈福,还是打卡消费?这本应是灵魂栖息地的地方,如今却充斥铜臭和假道学。
释永信的“成功人生”可谓现实魔幻。他不仅财富自由、官运亨通,还有儿有女,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大使”。他的履历实现了太多“在庙里许愿”的人都想要的:事业、金钱、儿孙、地位,样样齐全。这正是最荒唐的地方。一个披着佛衣的骗子,却活成了普通人都羡慕的样子,难怪有网友调侃:“我在庙里许的愿,全被和尚实现了”。
人们拜佛,是因为相信佛教有超越世俗的道德标准、有指引人向善的力量、有抚慰苦难的慈悲。而现在,“佛教领袖”亲手撕毁了这份信仰契约,让众人看到庙门之内,比红尘更污浊。
释永信事件,不仅是一场宗教丑闻,更是一面制度失守的镜子。佛教界未能自净,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主管部门久查不决,甚至可能与其形成利益勾连;媒体报道被压制,举报者遭打压……凡此种种,才让一个败坏的住持坐大十余年不倒,直至丑闻积重难返。
今天,人们对宗教不再怀有敬畏,对僧侣充满怀疑,对烧香拜佛嗤之以鼻,并非是大众世俗化的悲哀,而是宗教界自身背叛信仰的结果。要恢复公众信仰,仅靠注销释永信的戒牒是远远不够的。问题的根在制度、在监督、在宗教与权力之间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如果不能彻底剥离权力与宗教的勾连,让佛教重归清净与自省,中国的信仰土壤只会越来越贫瘠,寺庙只会越来越像“景区”,和尚越来越像“演员”。
在这场丑闻面前,我们不能只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更应问“我们为什么会容许这样的和尚存在这么久”。信仰从来不是和尚说了算,而是大众的心灵所向。释永信的终局,也许正是一个信仰市场“去伪存真”的开始。
释永信 一僧一寺一袈裟, 释永无信钱多多。
横批:一代宗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