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热搜词“高潮针”,第一反应是:咦?打一针就能高潮?还有这种好事?这年头,连享乐都可以靠医疗外包了吗?
然而,人到中年,不敢轻易相信美好。一边感叹人类科技之伟大,一边小心翼翼地点进去看了详情,才发现,这所谓的“高潮针”,不过是把透明质酸(对,就是打玻尿酸那种)或者其他填充物,注射到女性器官某些关键部位,比如G点,阴蒂等位置,理论上让这些部位更充盈更敏感,从而提升快感。
听起来科学吗?看起来专业吗?再仔细一琢磨,这不就是生物版的“充气大法”吗?至于效果……连专业医学机构都摇头:没有国际认证、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感染、纤维化、神经损伤,甚至还可能降低原本正常的敏感度。简单一句糙话总结:谁家好人没事往B里打针啊?
奇怪的是,尽管风险高、费用高、效果不确定,这项“治疗”还是在中国火了,甚至出现了排队现象,预约爆满。一边喊着要科学,一边又争先恐后地给自己打上高潮针,画面感堪比寺庙门口排队求子求财的香客。
高潮针本质上不是医疗,是情绪安慰剂。它卖的不是“治疗”,卖的是“希望”。现代人活得太累了,尤其是女性。白天在职场摸爬滚打,晚上回家还要顶着“完美女性”的社会期待,既要貌美如花,又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要KPI达标,又要贤妻良母。在这样压抑的生存环境下,性爱,本该是最私密、最自由的快乐,偏偏也被卷入了绩效考核的逻辑:要够爱,要够投入,要够幸福,要“有高质量的性生活”!
当性生活出现问题,比如感受不到高潮,第一反应不是去沟通,不是去调整心态,而是——找补救,找捷径,找能“立刻有效”的技术。高潮针,就是在这样的焦虑土壤里,茁壮成长的韭菜收割机。它承诺的,不是身体的快感,而是情绪的安慰——“没关系,不是你不够好,是你生理上需要一点小小的帮助。”它让那些疲惫到无力再自我拯救的人,产生一种错觉:花点钱,打一针,就能补上人生最后的缺口。
中国女性的特殊焦虑土壤,让高潮针尤其有市场。在中国,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剧烈的震荡。从旧社会的“贞操观”,到改革开放后悄然兴起的“性解放”,再到互联网时代的新保守主义和消费主义交织。
女人该不该追求性快感?该!但怎么追求?靠谁追求?能不能堂堂正正地追求?这些问题,在社会舆论里,常常被忽略,甚至被污名化。所以,很多中国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其实是陌生的,羞耻的,不自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潮针出现了,它打着医学、科学的旗号,给了女性一个“正当理由”:不是我放荡,不是我不知足,是我生理有问题,我来治疗而已。一针下去,不只是为了更爽,更是为了心安。
而且,中国社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度功利化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性,在很多婚姻里,不是两个人爱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交易”——你得满足对方,你得维系婚姻和谐,你得成为一个“合格的伴侣”。在这样的压力下,高潮不再是自然发生的奇迹,而成了一种责任,一种绩效指标。高潮针,于是成了那些感到焦虑、内疚、疲惫的女性们,试图补救自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外有高潮针吗?有。最早兴起于美国,名字叫“O-Shot”(Orgasm Shot)。由美国某些美容诊所推出,打的材料通常是自体血浆(PRP疗法),或者透明质酸,宣称可以改善性冷淡、尿失禁、性敏感度下降等问题。但,美国医学会、美国妇科协会、FDA(食品药品监督局)都明确表示:没有足够科学依据支持O-Shot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大部分主流医生会告诉你:慎重考虑,别乱打。
欧美女性对此整体比较理性,媒体报道时也多是批评、警示居多。而在中国,这股风潮,却混杂着商业营销和信息不对称,很快就演变成了另一场声势浩大的智商税狂欢。这背后,是对科学的轻慢,也是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再剥削。
有人说,现代人性生活质量下降,是因为食品里有激素,水里有药物,环境污染太重。我看啊,最主要的性冷淡剂,叫做上班。上班,让人早上爬不起,晚上躺倒就睡;上班,让人精神内耗、肉体疲惫、心情焦虑;上班,让人连喜欢的事物都逐渐失去兴趣,更别提爱与性。有调查显示,中国职场人平均每周工时超过50小时,一线城市的人,通勤时间平均每天1.5小时,晚上到家,吃饭洗澡搞卫生,已经是筋疲力尽。
你还指望这样的人,拥有充沛的性欲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太难了。所以,日本AV里才会有“熟睡的丈夫”系列,真实得让人心酸。隔壁老王能有精力搞事情,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不用上班啊!人啊,只要上班,就算没有性生活,也会有一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
高潮,不是考试,不是业绩,不是打卡任务。它是两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毫无压力、毫无负担地自然碰撞。它不是靠一针打出来的,也不是靠焦虑堆积出来的。高潮针,只是又一场现代社会虚假繁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