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正文

谷歌在中国被“调查”,无可奈何的政治秀

(2025-02-04 00:23:44) 下一个

中国宣布对谷歌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进行立案调查。这一消息一出,令全球感到惊讶又困惑:谷歌早在2010年就因不可抗力因素,撤出了中国大陆的搜索市场,其核心服务长期处于被封禁状态,如今又何来垄断一说?

 

实际上,尽管谷歌搜索、GmailYouTube等服务在中国大陆无法正常使用,谷歌在华并非完全退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谷歌仍在中国保持了一些业务,比如广告投放、人工智能研究、云计算、硬件销售等。然而,这些业务与中国市场的关联较为边缘化,很难称得上具有市场主导地位。

 

然而,这些业务的市场份额,远远无法与阿里云、腾讯云、百度广告、华为等本土企业竞争。中国市场早已被国内互联网巨头垄断,谷歌在中国根本无法形成市场支配地位,又何谈滥用市场优势?真正的反垄断,应该是针对那些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打压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 但在中国,反垄断法更多时候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工具,既可以刀下留人,也可以作为政治武器

 

 

回顾中国过去的反垄断案例,不难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从2018年起,中国市场监管部门对高通、三星、美光等外国科技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对高通处以近1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而此次谷歌被调查,更像是一次报复性反制。此次中国对谷歌的调查,正值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背景之下。面对美国的贸易施压,中国政府需要做出强硬回应,谷歌成为替罪羊,成为了最合适的手段之一。

 

美国可以通过限制芯片出口、打压中国企业(如华为、TikTok)对中国造成实际经济损害,而中国对美企的反制往往流于象征意义。2019年,苹果在华销售未受华为事件影响,即使中国官方鼓励爱国消费,但iPhone销量依旧稳健;2021年,中国政府宣布调查美光、英特尔,然而这些企业仍在华运营,并未受到真正打击;如今调查谷歌,这对谷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几乎为零,更多是对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一种安抚,可以满足国内部分人的民族自豪感,让人们感觉国家在反击美国。

 

中国政府宣布调查谷歌的新闻一出,国内社交媒体迅速掀起一波抵制美企的声音。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呼吁往往是口号式的。一边呼吁抵制美企,一边使用iPhone手机在微博上发声;一边痛骂谷歌,一边用VPN偷偷访问YouTube;一边鼓吹国产替代,一边仍在使用WindowsAndroid、英特尔芯片。

 

谷歌案不仅是一次针对美企的象征性打压,更是对中国自身市场信誉的一次消耗。这种寒蝉效应,令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对中国市场持观望态度,特斯拉已开始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和墨西哥;苹果加速在越南和印度建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微软、英特尔、亚马逊等企业也在评估在华业务风险。对谷歌的调查,无疑会加剧外企对中国监管环境的不信任。毕竟,如果一个在中国市场边缘化的企业都可能被突然立案调查,那么那些仍在中国运营的外企,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法律应当是市场公平竞争的保障,而非政府博弈的工具。但近年来,中国的反垄断越来越带有政治色彩,使得本应促进市场公平的法律,成为一种不透明的威胁。当企业发现自己随时可能因政治因素被调查,而非因市场行为受到监管,那么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外资流失、资本逃离。

 

中国政府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本质上不是市场监管,而是一场针对美国的政治表态。它既不能真正影响谷歌,也不会改变中美贸易战的格局,更多是一种象征性反制。然而,这种蛮横的操作背后,透露出的却是中国政府的无奈——面对美国的关税战和科技封锁,中国能够采取的反制手段越来越有限。而这场调查,最终的受害者或许不是谷歌,而是中国自己的市场环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