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村莉莉

自然风光,动物人文,路途见闻
正文

音乐剧《悲惨世界》里那些动人的唱段

(2025-05-23 21:21:33) 下一个

前言说明

 

二零二零年,女儿和我定了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最佳歌者艾夫•鲍(Alfie Boe)来墨尔本的演唱会票,因为疫情取消了。三年后他的搭档,饰演马瑞斯的麦克•鲍(Michael Boe)和二零零六年在伦敦西区饰演冉阿让的欧文•琼斯来到了墨尔本,艾夫•鲍又因故缺席。

 

五年过去了,终于等到了《悲惨世界》在墨尔本的巡回演出。上周三点首场演出,艾夫鲍出场,昨晚(周五)也是他出场。我们在这两场演出中,领略了这位世界顶级的男高音的非凡歌喉,着实被他音域的宽广和浑厚震撼到了。他一开口,整个剧场的空气都为之颤抖。当他唱到 “ you can take, you can give”那几句歌词时,观众席的椅子都感到了震动。

 

下面是三年前写的旧文,看完这次演出越发觉得只有艾夫•鲍的声音,才能完美的诠释这部经典之作的精髓。当然,马克•鲍饰演的沙威也是最好之一,两个“Boe”现在既是好朋友,也是绝佳的演出搭档。

 

下图,现场演出完闭式谢幕的照片,中间穿白衬衣的即是艾夫•鲍。

 

正文:

 

有那么一部音乐剧,它的每一个乐句都能点燃你的热血,每一个唱段都能击中你的内心,让身体在自由与爱的空间里穿行,让灵魂在庄严崇高的维度中驻留。从一九八五年在伦敦公演到现在,三十七年过去了,《悲惨世界》一直在持续创造着奇迹,成为了音乐殿堂里难以逾越的一个标杆。

 

上个星期的周三,法国的两位曲词创作者勋伯格和鲍伯利,伦敦首演中马瑞斯的扮演者麦克·鲍尔,二零零六年伦敦西区饰演冉阿让的约翰·欧文·琼斯,来到了墨尔本的艺术中心。晚上七点半,墨尔本交响乐团开始演奏序曲“工作之歌” ,气势磅礴,重磅震撼的旋律,在有三层观众席的哈默音乐厅响彻起来。

 

现场聆听自己最喜爱的音乐剧唱段,是每一个音乐剧爱好者的梦幻时刻。此时,心里还有另一份感慨:二零二零年,世界顶级的男高音艾夫·鲍尔要来墨尔本演唱,他是女儿和我心目中最好的冉阿让,不敢相信能在墨尔本看到他的演唱。票抢到了,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演唱会延期,取消。两年后,曲目依旧,人马换班。重新坐进熟悉的哈默音乐厅,中间似乎经历了一个世纪。

 

音乐会的前半场,来自伦敦西区,百老汇,法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八位歌手,分别演唱了勋伯格和鲍伯利的《西贡小姐》《马丁·盖尔》等另外几部音乐剧中的乐曲。这几部作品我没看过,只觉得勋伯格的作曲充满张力,那些不熟悉的歌曲,听起来也激动而又沉醉。不过,大家都心中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在期待着后半场的压轴戏。

 

马克·鲍尔下半场的出场介绍,引起了观众席上的一片唏嘘。《悲惨世界》自三十七年前首演以来,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全球50 多个国家上演、获得近百项大奖,逾八千万人观看了演出。它在伦敦西区的剧院驻演了三十四年,这个长度上了吉尼斯纪录大全。

 

 

剧照截图来自网络

 

音乐剧八零年先在法国上演,但英语改编显然更为成功,在英语国家中更为普及。从老到幼,铁粉无数。英国的音乐剧制作人卡麦隆,是世界上最为成功,影响力最大的音乐剧制作人。《歌剧魅影》《西贡小姐》《猫》等等世界一流的经典作品,都是出自他手,美国的戏剧周刊称他为“戏剧制作界的沙皇”,巨大的成就也使他获得了伊丽莎白女王授予的爵士勋章。

 

英语歌词的改编者克莫雷兹曾被人称为“文字魔法师”。他的主业是记者,经常给一些包括法国在内的歌手写歌词。在网上看到过一段对他的生前采访,他举那个最著名的唱段“你是否听到人民的歌唱?”做例子来说明改编创作和翻译的区别。下面第一段是英语对法语的直译。

 

At the will of the people

And to the health of progress

Come fill your heart with the wine of rebellion

And tomorrow, faithful friend,

If your heart beats as strongly

As a drum in the distance,

It is because hope still exists for the human race.

 

按照人民的意愿

还有健康的进步

来吧,让反叛的酒填满你的心

忠实的朋友,明天,

如果你的心脏跳得像远处的鼓那么强烈

这是因为人类的希望仍然存在。

 

下边这段就是克雷兹莫的再创造,多年来成为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唱段: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 !

 

 

你是否听到了人民的歌唱?

那是人民愤怒的心声。

那是不愿再成为奴隶的

人民的音乐在响彻。

 

当你的心激烈跳动时,

那就是呼应了战鼓的节拍。

 

随着明天的到来,

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我把这两段也翻成了中文,便于大家参考,比较两段英文的优劣和思想的深度。克雷兹莫改编后的歌词不仅更有韵律之美,内容上更具有鼓舞人心的感召力。

 

“带他回家”“繁星”桌椅空相伴”这三首歌都是在做英语版时,克雷默兹看了数遍雨果小说后的原创。其中“带他回家”一曲成为检验男主角歌唱功力的试金石。勋伯格谱写的曲调用了庄严的三连音,沉稳而又高昂,只是给克雷默兹的填词增加了难度。后来他受同事的启发,写出了祈祷般的歌词,比如“God on high, hear my prayer; You can take, you can give,等等,用三个音节的乐句与曲调作了完美的融合。

 

周三的演出现场上,马克·鲍尔在演唱“带他回家”之前,介绍了首演前的旧事:冉阿让的原唱寇姆·文肯森把这首新歌带进了彩排现场,当他饱含深情唱完,缭绕的余音散尽,全场依然鸦雀无声,在场的所有人眼里都饱含泪水。不用评论家开口,大家都明白,这首歌把音乐剧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

 

这首独白式的咏叹调原本都是冉阿让的独唱。周三晚上,是四位男演员合唱。约翰·欧文·琼斯,开口领唱,第一句God on high是一个带着颤音的八度大跳,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替歌者紧张。约翰曾是是伦敦西区的主演,他的开头和那些优秀的歌唱家一样,惯例般引领了全场的一片躁动。马克·鲍尔还有其余两位男歌手合作配合,  完成度可算优秀,只是缺少一点艾夫·鲍尔的那种惊艳。

上图的四位歌手是在二十五周年上演纪念时的轮唱,艾夫•鲍以高八度碾压全场。

 

和我们擦肩而过的艾夫·鲍尔在《悲惨世界》上演二十五年庆典时,主唱冉阿让。是唯一一个唱“带他回家”让人感到轻松的歌者,有那种治大国如烹小鲜,游刃有余的底气和风度,最后一句Bring him home 的余音超长,说绕梁三日并不夸张。和另外几位饰演过冉阿让的歌者同台合唱“带他回家”, 在众多男高音中又跳上八度,有一种碾压全场的王者气势。他的音域广阔,能高能低,又有重金属的质感,是罕见的歌唱天才。吐字也特别清晰,对英语不是母语的听众格外友好。错过了他的现场演出,实为憾事。

二十五周年庆典上的艾夫•鲍,到现在又是十五年过去了,无人超过他的水准。

 

“只待明天”这首歌在音乐剧中是第一幕的结尾,作曲家会把全部唱段里的精华句子摘出来编辑成全体的合唱,一般的演唱会都是用来作为压轴戏。音乐效果在此也达到高潮,气势如虹,震撼不已。“只待明天”一曲集中了全部出场的演员,每个都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可那浅显的语言里节奏感强烈,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包含着哲理的句子,经得起重复的吟唱,让人每听一遍都会对歌词有更深的理解。下边的歌词是众人齐唱的尾声,反复吟唱,回味悠长。

 

Tomorrow we'll discover

What our God in Heaven has in store!

One more dawn

One more day

One day more!

 

明天我们就会发现

上帝将何种命运隐藏!

等待黎明

等待明天

等待那新的一天。

 

来到现场的四位女歌手,都曾在知名音乐剧中担任过角色。澳洲的苏西尤为突出,歌唱的如银铃一般,流行说法就是被天使吻过的嗓音。由她来饰珂赛特,和马克·鲍尔对唱“爱已溢满”,是最合适的搭档。马克·鲍尔以一首“爱能改变一切”唱红,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阳光灿烂。无论是从形象和嗓音,自身的条件,仿佛是照着马瑞斯量身定做,后来的继任者难以全面的超越。二十五周年纪念演唱会,他最后出场只唱了几句,全场掌声雷动,可见他塑造的马瑞斯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现场上,马克·鲍尔在唱他的成名作之前,先狠狠的自嘲了一下。他让观众充分想象比现在的他年轻三十七岁是什么样子,比现在的他瘦三十七磅是个什么样子。观众们哄笑。是啊,三十七年前那个英俊少年已经胖成了一个圆球,被人戏称为“球先生”。只有脸颊上的一对酒窝留着当年的印记,不变的还有他那饱含深情。感染力极强的歌唱。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好的艺术家不会老去。

 

早年曾有记者采访英语歌词编者克雷兹莫,问他最喜欢剧中哪一首歌。他回答是“酒馆主人”。这是两个小酒馆的老板和老板娘的主要唱段,用最俗的语言描绘他们坑蒙拐骗的庸俗日常。这段唱词确实是全场最让人轻松发笑的一段,很多观众都喜欢它的幽默和开心的节奏。而我最喜欢的是学生们在咖啡馆里的唱段“红与黑之歌” ,,那是让人心潮澎湃的进行曲,同时又是生活气息最浓的一段歌唱。

 

学生们在咖啡馆里商量如何为自由而战,马瑞斯却失魂落魄的来告诉大家他陷入了情网。于是,黑红两色在不同心境的人看来,代表的东西完全不同, 很有意思。

 

学生领袖恩佐拉领着追求自由的学生们唱的是这样的:

 

Red, the blood of angry men!

Black the dark of ages past!

Red, a world about to dawn!

Black, the night that ends at last!

 

红——是受压迫人民愤怒的热血

黑——是过去那漫长的黑夜

红——是世界将要到来的新生

黑——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而到了马瑞斯的嘴里,就唱成了下边的样子:

 

Red I feel my soul on fire!

Black, my world if she's not there!

Red, the color of desire!

Black, is the color of despair!

 

 

红—我灵魂中燃起爱恋的火焰

黑—是没有她的世界

红—象征着我满心的渴望

黑—是看不见她的绝望

 

庆祝此剧上演十周年的特别演唱会上,美国百老汇的歌唱演员马克·马奎尔饰演学生领袖恩佐拉。马奎尔英俊帅气,有一双湖水一般的蓝眼睛。嗓音亮而不飘,很Man。马克·鲍尔那时三十出头,正当盛年,形象和嗓音更加成熟。由他俩主唱的《红与黑之歌》是既好看又好听的经典唱段,可谓梦幻组合。二十七年又过去了,没有后来者超过他们,甚至连接近的水平都达不到。最后众学生加入的合唱。更加有力量,节奏铿锵,气贯长虹,有些很熟悉的味道。让我们想起过去的老电影,那些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青年,他们是那样的纯洁而又勇敢,全身闪烁着希望和未来的光芒。

上两图均是十年庆典时的剧照。两个麦克的红与黑唱段,标志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南半球有疫情的冬天终于结束了。有雨果给我们留下《悲惨世界》这样不朽的杰作:有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漂洋过海的传播,春天的阳光和歌声同时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注: 照片除了第一张是在演唱会结束时手机所拍,其余来自网络。中文歌词在网上没找到满意的翻译,以上所有的歌词都是自己翻译的,一家的理解,仅供参考。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