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一个在中国人心中响当当的地理名词。东起贺兰山的黄河河套,西到玉门关敦煌,狭长的平地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一段。今年的七月初,跟团游青甘大环线,从西宁出发,沿着祁连山,走张掖,酒泉,嘉峪关,瓜洲,再到敦煌。除了贺兰山武威市的起始段,河西走廊全程的九百公里,走了大半。
大环线从西宁出发,墨尔本飞过去近一万公里。晚上准备登机时得知南航飞机故障,然后航班被取消。就此打住不去吧,自己的损失倒不大,只是几百人民币定金。但是想到旅行社已经费时不少的安排好了一切,有些过意不去。第二天便加钱换乘吉祥航空,飞成都转西宁。为了心安,在青甘大环线上能剩几天,能看到什么景色倒不重要了。
到达西宁机场后又颇费一些周折,才见到了来接机的马玉林师傅。坐进他的车子,整整两天两夜的折腾终于告一段落,松了一口气。
马师傅将越过门源,把我直接送到张掖,和原定的小团汇合。在门源拍一张祁连山下油菜花田照片,是我这次来西北的主要目的和原动力。现在,目标需要随机修正了。
河西走廊地图
车子出了郊外,连绵的祁连山就开始如影随行。不少尖峰上挂着皑皑的白雪,山上的植被厚密,郁郁苍苍。山下的油菜花田还没有全开,大片的绿和黄。绿的油绿,黄的鲜黄。大西北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车窗的玻璃上一幅幅的展开闪过。
祁连山脉有七条平行的山脊,宽度从二百到四百公里不等,高度超过五千米的山峰就有二十六座,山脉的长度则绵延了近九百公里,将伴随我们走完河西走廊。祁连山之壮阔,超出了自己原来对着地图的凭空想象。
夏日山顶仍然白雪皑皑的地方,会藏有冰川。尽管透过车窗也看不见,但我知道,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七一冰川”“透明梦柯冰川”和其它两千多条冰川,就在那里。有了高山冰川融水,就有了成片的绿洲,有了湿地中珍奇的鸟兽,有了山坡上成群的牛羊,也有了山脚下万亩的油菜花田,祁连山脉对于河西走廊的重要等于母亲对于孩子。
路过海拔三千六百米的俄博岭垭口时天色已晚,两边的岩壁黑黢黢的,显得神秘莫测。前边不远是扁都口,汉代霍去病从匈奴手中夺回河西走廊时从此进入。大通县志记载这里的地势:群峰若帐、一口如瓶。可惜夜色中我啥也没看见。
无法看景,便回过头来聊天。马师傅听我说下一位司机也姓马时,扑哧笑了,解释说他们回族十人九姓马。这个话题聊下去很有意思,青海甘肃是各民族混住交融的地方早就知道,可没想到,除了汗回,还有东乡,藏,满,土,蒙古等这么多族群,其中保安,裕固,撒拉等族,以前鲜有听说。显而易见,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通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这里也成为成为民族迁徙的十字路口。
马师傅告诉我,再过些日子,他十七岁的女儿就要出嫁了。我大惊,问他是否心疼。在我们的观念里,十七岁还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呢。马师傅点点头,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可这是他们回族的习俗。家里还有两个男孩,要拼命工作赚钱,为他俩买婚房,正聊着有电话进来,是他妻子,对今天的长途有点担心。有家要养,有人惦记,这就是多数老百姓艰辛而又温馨的寻常日子吧!现在,那个十七岁的姑娘应该已经做了新娘,愿她在新家里一切安好!
晚上十一点时到了张掖县城,马师傅第二天要送几个客人回西宁,就此别过。
壮丽的祁连山
下面接力的是另一位更年轻的小马哥,当我们到达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附近的旅馆时,已经午夜十二点了。小马哥原本带着另一位客人游过,第二天清晨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睡眠时间,又送了我一趟。
约好八点钟在公园北门再碰头,一个人进了公园。看了看表是六点半,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赶四个观景点。跟着区间车的停站,上下楼梯一路小跑,在高处四下一看,拍几张照片,算是打完了卡。
尽管时间仓促,这神奇的山谷还是让人过目难忘。那些紫红,橙黄,棕绿,灰白等色彩交织的彩带,如同雨后的彩虹,在形状各异的丘陵上,山谷中舞动。那种华丽的美感和波浪般的韵律,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让人无法相信这是由砾石,砂岩和泥岩构成的山体。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出过一本选美中国特辑,在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的评选中,张掖丹霞仅排名第六。前五名都是红色的山崖。理论上那才是丹霞地貌。而我在张掖看到的,分明是五彩斑斓的丘陵,难道这是另类的丹霞地貌?
再次细读那本杂志,在一幅彩丘照片发现了一行小字:具有魔幻色彩的彩色丘陵是张掖丹霞地貌的美丽陪衬。旁边还有一幅宫殿式丹霞的大照片,耸立的红褐色石山,气势磅礴。张掖的宫殿式丹霞和彩色丘陵的面积和起来共有三百多平方公里。却原来,让我们惊叹的七彩丘陵只是张掖丹霞地貌的一个陪衬呀!
张掖在甘肃省是比较富裕的地区,民间素有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老百姓的日子应该相对好过。年前看过一部电影《隐入尘烟》,以张掖为背景拍摄的。主人公马有铁生平第一次吃鸡蛋,是为压下自尽时喝农药的苦味。让人心酸唏嘘。实地看过七彩丹霞这些胜过金山银山的旅游资源,情不自禁的想到了卑微如尘埃的马有铁,曹桂英们,但愿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也能惠及到农村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角落落。
八点过后,在北门和小马哥再次汇合,见到了此行的旅伴,来自美国的大莉同学。三人的下一个目标—嘉峪关。
两个多小时后,看见了荒漠中挺拔雄伟的嘉峪关。小马哥领我们到售票窗口,把护照递进窗口询问价格。售票员翻了翻护照,先把我的递了出来说了句“免费,直接进去吧。”
接过护照不免愣了一下:大西北的人民是这样豪爽慷慨,让我们这些“叛徒”也能享受国民待遇吗?大莉小我十岁,刚过了六十,只需半价,看样子这是国家的统一规定。不被组织嫌弃的感觉,让我们差一点儿就“热泪盈眶”了。
我俩相伴登上城楼,大莉原是国内一流大学的学霸,还在清华大学任过教职,现在芝加哥的一所大学教中文,中文的功底比我好很多。比如下图中的瓮城,就是经过她指点,我才能想象出关起城门,瓮中捉鳖的场景。
站在城墙上,能看见祁连山的皑皑雪峰,东面是酒泉,再往西是玉门关。因这隘口的险要而被明代的大将军冯胜选定,从一三七二年开始建关。从此,这座长城上最大的关隘,就成了西部地区的国防重地。
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看起来很大,约有三万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大莉和我沿着内城墙走了一圈,看着那些箭楼、角楼、阁楼和屯兵场,你一句我一句聊着边塞诗,兴致勃勃。
脚踩古城,远眺大漠,眼前的场景似乎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来描述更贴切: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走过了黄尘古道,凭吊了烽火边城。为了应景,后边的两句让我给篡改了。
继续西行,路上的景色开始变化,戈壁滩频繁的出现在视野当中。在蒙语与满语中,戈壁是茫茫一片的意思。在我这个外行眼里,戈壁和沙漠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地表铺了一层石子,后者则全是沙子。小马哥介绍说这戈壁滩下全是宝,天然气,石油,玉等等,大西北称得上国家的能源宝库。
河西走廊狭窄,两边有山加持,风速也快,沿途看到很多的风力发电和高压线。
瓜洲这里有一个大地之子,是清华大学的董书兵教授与德国美术协会协作的一座红砂岩雕塑。如果是自由行,我也许不会去这个景点,一大群人围着一个没有护栏的雕塑,挡在大地之子的脸部摆pose。没有秩序,也无法拍出一张完整干净的照片。
让自己眼前一亮的是长长的哈密瓜摊,挑着白的,黄的。绿的各买一个,又脆又甜,瓜州果然名不虚传。单凭着这一点,就要给董书兵教授点赞,一个雕塑也许就激活了当地的瓜农经济,为百姓造福。据说,董教授是自费完成雕塑,并无偿的送给了瓜州县政府,展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
李广杏是第一次尝到,这种杏汁浓味甜,存放时间长。素来爱吃杏的我,感觉李广杏比家乡的崂山杏还好吃。
在当地果园拍到的照片--李广杏
毛杏,熟透了也好吃,不好存放,便宜的像白开水。
快到敦煌时,下起了大雨。到了旅馆,雨还没停。这是个东北人办的民宿,房子漏雨,走廊里全是水。大约这里干旱少雨,建房子就忽略了防水设施。
安顿下后去参加旅游团赠送的项目,骑骆驼和沙漠火锅。养骆驼的农家说下雨骆驼一身泥,不想牵出来,用拖拉机拉着我俩转了五分钟应付了事。要吃火锅时刮大风,张开嘴就进沙,决定放弃。
小马哥本来只是陪着我们,他自己是不吃这些来历不明的食物的,我们正好跟着他去敦煌城内吃清真食物。说句题外话,一路上小马哥带我们去的清真饭馆都不错。从“吃”这个小细节能看出信仰的重要性,那种自觉的约束力使一个人能远离恶习。小马哥三十出头,开车稳稳当当,遇事不急不躁。镇定沉稳的风格的养成与他坚持的信仰应该是相关联的。
下图前边的圆圈就是拖拉机带我们转的圈。
在敦煌有整整一天的时间,想早点去沙漠,就跟小马商量,早晨把我们送去,后边从鸣沙山到莫高窟这一段自己打的,这样他就可以回去补觉,小马哥欣然同意,小团的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凸显。
一进正门就看到了鸣沙山,不长的甬道连接到山下。清晨的蓝调时分,对面的沙山还在暗影之中,呈现出的是棕色。没有一丝风,空气中还带着些许的潮气。大莉是运动员,她领队,控制着爬沙丘的节奏,我这个唯一的队员也没拖后腿。沙下埋着的一段木头阶梯很助力,便民的设计值得称道。
太阳正要露头时,我俩站在了沙丘的顶上。被天地之间的大美瞬间击中。沙丘连绵,在光影中起伏交错。沙脊如仞,刻出婉转清晰的曲线。一面面的黄沙坡上布满了浅白的竖排条纹,如同一排排银蛇从山脊舞动而下。月牙泉那边有一面坡上,两色的沙子居然勾勒出了一幅四蹄倒悬的骏马图案。
这哪里是一座沙山,分明是刚被化妆师装扮完毕的待嫁新娘,明媚皓齿,妆容精致,妩媚动人。前边,那一弯新月似的清泉,不正是新娘那顾盼生辉的明眸吗?
驻足看向脚下,沙堆湿漉漉的,如同潮刚退下的海滩。是昨天那一场罕见的大雨,给鸣沙山换了新颜。让通常一色的沙丘变成双色的图画,让平时松散的沙子服服帖帖,摆出整齐的造型。感谢造物主的厚待,让我们巧遇到这场自然的杰作,见识了鸣沙山寻常不露的美丽容貌。
从沙丘下来,走到月牙泉和小小的寺庙跟前。寺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不知道是故意仿古还是建筑质量的原因,很多墙壁,屋檐都开始斑驳。不过整体上的设计还是和周围环境相配,应该算是锦上添花。特别是从远处看,很有意境。
雨后的月牙泉,水位不浅。很久以来自己就好奇,小小的一眼清泉为什么没被周围黄沙淹没。来到实地,终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弄明白了。月牙泉南北西三面环山,风只能从东面的口子吹过来。在三面的沙山阻挡下,气流只能旋转上升,把山下的细沙带到山上,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沙与泉共存的奇景就这样延续了几千年。
本世纪初,月牙泉水位下降的非常厉害。现在的治理是减少周边的耕地面积和用水,新建人工湖,提高月牙泉周边的地下水位,使月牙泉的水位逐步升高,稳定下来。听起来,这是一个治本的方法。希望这种治理能够奏效,让鸣沙山的眼睛能持续的保持明亮。
月泉古柳 (旱柳 1892年 一百三十多年的树龄,
搞不懂为什么要穿鞋套,一次性的使用,造成多么大的环境污染呢?
要出公园时,正是大队人马涌进的时刻。骆驼们也开始上班。自己曾在撒哈拉骑过骆驼,就撺掇大莉去骑,不要错过这项人生体验。到了售票处咨询,一个高个小伙仔细的审视了我俩几眼,说:腰不好的不能骑,血压高的不能骑,,, 停顿了一下又说:你们这个年纪,吃点好的,喝点好茶,在街上坐着看看光景多好呢。
西北人民实在的可爱,我憋住笑回答说,“谢谢你,小伙子,我们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 谁知大莉还真的听进去了,说自己的腰不好,不去了。
俩人打车去了莫高窟。没有国内的身份证,旅行团无法给我们预定莫高窟的门票。听说去现场也是一票难求,就做好了买不到票就参观博物馆的打算。还好,拿护照的可以买到应急票。
从公园大门坐上区间车,沿途开始看见许多山崖洞窟。莫高窟现存的洞窟有七百三十五个,承载洞窟的山崖如果一字排开,那该是一幅多么壮观震撼的场景呀!
应急票不能去数字敦煌沉浸馆,看不到新技术编织的虚拟场景,能去的三个开放的洞窟也是人山人海,排着队看了九十六号和一百四十八号洞,另一个记不清是几号了,洞里主要的是唐代的彩塑和壁画。
在前两个洞窟里看到的彩塑佛像都是无比的巨大,九十六号的佛像高达三十三米,洞窟的大小应该是依据佛像雕塑量身打造。这几个大的作品是石胎泥塑,在凿洞时预留出石胎,然后再打桩凿孔,用泥和颜料涂抹完成。这样,就省去了运输的麻烦。
塑像追求高大,许是投资方(那个时候叫供养人)财大气粗,信佛的虔诚所致。让人好奇的是,佛像建在荒漠中的洞里,这些金主们是否定期来这里拜佛烧香呢?西方坚信基督的人,会把财力用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修建教堂,为了让更多的人去认识神,敬拜神。佛教则把建好的佛像深藏于洞,更多的为自家祈福。不同的宗教之间,差别的确很大。
壁画看的不多,圆润的侍女和苗条的飞天,线条描画细致,神态也生动。内容多是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给人一种歌舞升平的盛世印象。
莫高窟共有两千四百余尊彩塑,四点五万平方米的壁画,从公元五世纪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工匠们穷经皓首,(这里的“经”是指佛教艺术)后来的守护学者如常书鸿,奱锦诗等也是殚精竭虑。他们用尽全部的心血和毕生的精力,把莫高窟建成了一座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世界文化遗产的入选,无论是从年代,影响力,艺术价值等方面,它都是名至实归。
从莫高窟出来继续西行,路过已经成为影视基地的废弃石油小镇阿克塞,当年的繁荣不再,零零散散的摆放着一些拍摄用的道具,背景还是祁连山皑皑的雪峰。前面低矮的丘陵到这儿已脱去了绿装,露出了裸露的脊梁,融入苍茫的荒漠之中。
我们就要跨过当金山,进入青海。回看河西走廊,一路上有壮阔雄浑的大风景,有看不尽,读不完的古迹和历史故事,有各民族交融的特色文化,有戈壁阳光下的瓜桃李杏。昔日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对于当今我们这些喜欢行走的人来说,值得一寸寸的用脚步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