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因为资本家的贪婪让人(劳动者)失去尊严,而福利主义让人失去存在与生活的意义,一个人不需要劳动,学习,思考与创造?他们会干一些什么?
一个人总不能够“游手好闲”什么都不做,他们一定会寻找一些活动,一些事情出来?什么最刺激?什么最让人兴奋,能够产生快乐,快感呢?当然是 吃喝嫖赌抽,打家劫舍,强奸,革命与杀人放火?
由于新的部落逻辑——“只要我受过苦,就有资格报复,只要我智商低,就有残疾人特殊通道提升,只要我精神不正常,就有免死铁券,杀人放火免责特权”。 吃喝嫖赌抽合法化,打家劫舍正义化,流浪汉零元购,LGBTQ英雄化,没有这些表现都算不上“进步”,“觉醒”,这些就成为了新的“种族正义”。这就是人类文明从过去以资本主导的社会,被称之为资本主义,向今天以仇恨与报复主导的社会,报复仇恨主义制度的转型。是文明的“自噬机制”,是一种“伦理病毒”,最终导致社会从“生产性张力”转向“破坏性怨恨”而寿终正寝。
据说是在罗斯福推广不劳而获的福利制度之前,左派其实是很大程度真正被欺压的一群人。他们不是不愿意出卖劳动力而是真正的被资本残酷与不平等对待,在中国土地也有很多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的佃农。当年的资本家的确是贪婪而且很大程度丧尽天良,人性贪婪往往都是这样。比如当年的西弗吉尼亚煤矿公司工资不发美金,只发代币,这个代币只能在公司经营的超市里使用。然后他们控制物价让工人只能得到最基本温饱,由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煤矿工人的后代90%也不得不留在那里继续。所以西弗吉尼亚1921最后爆发了武装起义,这也是美国工会的起源,但是今天的工会就已经完全败坏变质(走向例外一种极端)。
从罗斯福以后,福利的发展趋势变成了entitlement,福利党觉得理所当然应该。让他劳动他就能够编造各种残疾证明,以至于美国居然有7000万人报告自己有残疾,占到总成年人口的29%,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笑话。到了拜登就更牛,干脆吃福利连装都不用装了,也不用证明自己在找工作。理直气壮的吃白食白拿。这就是人类的局限性,往往是从一种极端,然后就是到另外一种极端。当“正义”制度化之后,它往往会被欲望所吞噬;当反压迫成功后,受害者群体可能继承压迫者的逻辑。一、被压迫的左派:正义的原始动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左派(尤其工会运动)确实有其正当性。当时的资本主义是赤裸掠夺型资本主义:工人无合同保障;童工普遍;工伤死亡无人负责;资本家掌握生产与消费的双重控制权。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西弗吉尼亚煤矿公司的“代币经济”。资本家发放的不是美元,而是只能在公司商店使用的代币。表面上工人有收入,实际上却陷入了封闭经济奴役体系。工人不能自由离职、不能自由交易、不能积蓄财富。在那个阶段,左派是“求生的正义”,他们的诉求是劳动权、工资权与人身自由权。这是正义的左派,他们让美国社会意识到“劳动尊严”的概念。罗斯福的新政(1933—1939)在大萧条的废墟上诞生。它的初衷是让社会重新启动:这一时期的福利,仍然带有“责任”性质——你要工作、要贡献、要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救济”仍以“劳动”为前提。然而,从这一刻开始,种子已经种下。当“救济”成为制度,权利就逐渐脱离了义务。Entitlement文化的道德逻辑是:“既然我属于弱势群体,那么我有资格不工作、但依然享受社会成果。——这与当年资本家说“既然我有资本,我就可以不劳动而获利”如出一辙。或者说贪婪的资本家的罪是“剥削劳动”;福利主义的罪是“消灭劳动”;前者让人失去尊严,后者让人失去意义。
从“平权”到“特权”:文明的逆流:“平权”(equality before law)原本是启蒙时代的伟大成果,它意味着:无论种族、性别、出身,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当这种理念被“身份政治”所篡改,平权就变成了“特权”:不是让规则平等,而是让结果平等。不是削弱歧视,而是重建歧视,只不过方向反了。美国今天的DEI与“黑命贵”(BLM)运动正是这种逆流的制度化形式。
在道德外衣下,它鼓励一种新的部落逻辑——“只要我受过苦,就有资格报复,只要我智商低,就有残疾人特殊通道提升,只要我精神不正常,就有免死铁券”。这并非正义的延续,而是报复的合法化。
过去以资本主导的社会,被称之为资本主义,今天以仇恨与报复主导的社会,报复仇恨主义制度。哪一种制度更好,更优越?难道报复仇恨主义制度,更优越吗?
新的社会病理学概念——“报复仇恨主义制度(Revenge-Hateism)”,它是身份政治、DEI与福利逻辑的极端化结果。
这套制度的核心逻辑是:以受害为权力;以苦难为资本;以复仇为正义;以无能为特权;以精神疾病为道德豁免。这种“反向压迫”的逻辑,其实是文明的自噬机制——一种失去内核、只剩反应性的“伦理病毒”。
关键词:反向歧视、受害资本、道德通胀、仇恨政治、反文明机制。
核心逻辑的解构:从病毒到机制让我们用一张表格拆解其“伦理病毒”结构,揭示如何从正义萌芽,滑向反文明自噬。每个逻辑点都源于真实案例(如美国7000万“残疾”报告,或“精神豁免”下的轻判),却放大为制度性病变。核心逻辑:表现形式(极端化结果) 反文明机制(自噬效应) 当代镜像(关键词链接)
以受害为权力:
身份标签(种族/性别/残疾)成“豁免券”,如DEI招聘中“弱势优先”忽略能力。
颠倒规则:过去压迫者逻辑(资本特权)被受害者继承,导致新部落战争。
反向歧视:X上指责“受害资本耗尽”,沉默即共谋。
以苦难为资本:
历史创伤(如奴隶制)成“货币”,无限兑现福利/报复权,无需证明当前苦难。
道德通胀:苦难贬值,正义成“彩票”——人人争当受害者,社会信任崩解。
受害资本:从黑人奴隶叙事到“表演性受害”,如X帖嘲讽“全世界最大受害者”。
以复仇为正义:
“报复政治”合法化,如BLM焚烧事件或“取消文化”中的私刑。仇恨政治:从修复转向破坏,循环报复(如“反犹浪潮”中犹太裔的“墙倒众人推”)。仇恨政治:X讨论“马蹄铁理论”,极端左翼反犹近似纳粹。
以无能为特权:低智/低能成“通道”,如福利豁免工作证明,或“智商豁免”录取。消灭激励:劳动尊严瓦解,社会停滞——“躺平”成新常态。道德通胀:政治中“纳粹”标签泛滥,成“道德贬值”。
以精神疾病为道德豁免:
犯罪辩护“精神不稳”,如肯塔基州儿童谋杀案中7年即释,受害家怒斥“正义未伸”。反文明机制:责任外包,社会成“免责乐园”——杀人放火获“铁券”。道德豁免:X帖呼吁死刑,批“正义系统偏袒罪犯”。
这套逻辑的病毒性在于其“反应性”:它不建构,只拆解。源于福柯的“权力知识”——受害叙事本是抵抗工具,却在制度化后反噬主体。结果?文明从“生产性张力”(资本主义 vs. 劳工)转向“破坏性怨恨”(受害 vs. 特权),如罗马晚期的“面包与马戏”——表面安抚,内核腐烂。
“劳动的消亡”与“契约的破碎”。
资本不尊重劳动;福利不再要求劳动;仇恨甚至羞辱劳动。
人类从“被迫劳动”走向“拒绝劳动”,最终走向“以毁灭劳动者为乐”。这就是文明从“创世”滑向“反创世”的深层逻辑。
哲学深化建议:劳动伦理学角度:
从亚当的诅咒“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到现代人以“不劳而获”为荣的反圣经式叛逆。
文明心理学角度:当人无法通过劳动获得尊严,就会通过暴力、性、瘾、革命、仇恨等方式寻求“意义的快感”。
神学隐喻角度:资本主义是“巴别塔的骄傲”;福利主义是“以东的贪食”;仇恨政治则是“该隐的复仇”。
“报复仇恨主义制度”设定为一种新型“反文明宗教”,其神祇是“痛苦的自恋者”,其祭品是“勤劳者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