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春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1957生89年移民到加拿大,99年到美国加州硅谷做软件工程师;退休后回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定居
正文

历史如镜警惕:技术得手,战略失手

(2025-09-28 10:56:02) 下一个
今天的新闻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事研究所(RUSI)披露有关俄罗斯协助中国攻台的报告,这并非不太劲爆的消息,而是十分合理,甚至是“没有才奇怪”的事情。 报道中,俄中的军事合作包括了分享空降作战经验以及军售,其实并没有超出各种台海防卫作战的想定范围。不管是军售或技术转移,俄罗斯在台面上早就和朝鲜合作,以交换朝鲜出兵在乌克兰替缺兵少将的俄军当炮灰。历史上俄罗斯帮助中国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斯大林帮助中共打内战,如出一辙,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上 干什么有建设意义,当然即便是建设性那也是与军事,和军事工业,武器生产,重工业有关系,从理性,认知能力的提升方面帮助中国人了吗? 让我们系统性总结俄罗斯在近两百年中,干预和从事的事务中,发现其中的规律?
核心观点: 俄罗斯/苏联对中国的干预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战略投机模式,其特点是以短期“援助”换取地缘政治影响力,但长期往往导致对抗、依赖或潜在分裂。这种模式下,表面的“建设性”往往被更深层次的战略利益和负面影响所掩盖,对中国独立自主的理性认知发展构成了复杂挑战。
阶段 典型干预 表面“建设” 负面影响 核心规律 对中国理性认知提升的影响(批判性视角)
19世纪中叶-1911 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等割地);支持义和团反帝却坐收渔利。 引入部分铁路/重工业技术(如中东铁路)。 领土损失(逾150万平方公里);强化“列强耻辱”认知,但未能有效提升理性外交与国家安全战略。 资源掠夺与地缘扩张优先: 以“援助”或“合作”为幌子掩盖领土野心,在周期中从盟友角色转向掠夺。 有限且扭曲: 认知停留在“弱肉强食”的屈辱感,对外关系的理性选择能力受限;对“现代化”的理解被西方/沙俄模式捆绑。
1917-1949 援助孙中山黄埔军校;斯大林输武中共内战;扶植新疆东突(1944)。 建军/重工业起步(如东北基地)。 国共分裂、内战延长;意识形态操控抑制本土理性,引发内部争斗。 渗透与分裂策略: 军事“输血”换取意识形态控制,短期内加速建军,但长期埋下内部纷争和依赖隐患。 双刃剑式: 引入革命理论与现代化建军经验,但意识形态的僵化与外部干预,压抑了多元、独立的政治与社会理性思考。
1950-1989 156项工程援助;1958年拒分享核技术;1969年珍宝岛边境冲突。 重工业/核工业跃进(如“一五”计划)。 经济/技术依赖酿债务;意识形态分歧(中苏论战、文革)导致认知孤立与国际关系倒退。 从盟友到对抗: 初期“兄弟”援助建立同盟,一旦核心利益或意识形态冲突即刻分裂,领土争端循环。 深刻教训: 初期提升工业技术理性,但后期被迫自主研发(“两弹一星”)是独立认知觉醒。政治理性在“反修防修”中扭曲,付出巨大社会代价。
1991-2025(及以后) 军售/能源贸易;2022年后乌克兰“换兵”(朝鲜/中国);RUSI报告中空降合作。 军事技术转移(如苏-35战机);能源稳定。 地缘风险(如台海牵制美);认知上强化“反西”叙事,可能忽略内部改革必要性与理性多边外交。 实用主义循环: 经济/军事互利掩盖深层战略野心;从“战略伙伴”到潜在冲突,贸易增长却伴边境隐患与地缘风险。 警惕与反思: 强化了“反霸权”的外部理性认知,但在国内治理与全球多边合作上,可能因战略捆绑而缺乏更深层次的理性自省与平衡。
 
总体规律洞察:战略投机性:干预多为“以小博大”——用军事/工业“ carrot”换资源/缓冲区,鲜涉教育/认知提升(如无系统理性哲学援助,相反欧美,帮助中国办大学,建医院,而不是打内战,办军校,这些难道不是十分鲜明的对比吗,谁是出于善意,谁是出于恶意)反观欧美,早年援助多落脚于教育与医疗这些“软实力”基石,旨在点亮人心、治愈社稷,而非煽动内耗。周期循环:盟友(10-20年)→分裂(冲突)→和解,驱动因素是地缘(反美/反英加以利用)而非真诚。不对称影响:中国获军事工业“硬实力”,但认知上多“软伤”——依赖症、意识形态偏见,历史如镜,提醒当下俄中合作:技术得手,战略失手。对比之下,难道不能够一目了然吗?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