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春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1957生89年移民到加拿大,99年到美国加州硅谷做软件工程师;退休后回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定居
正文

赦免与惩罚的并存

(2025-09-23 14:33:30) 下一个

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面,不仅仅向天父耶和华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与此同时耶稣基督还说
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
我们人类不能够只是记得住自己喜欢听的,耶稣基督不仅仅说 赦免他们,同时告诉他们为未来的灾难与惩罚,做好准备。我们人类必须清楚,不要误解无论做什么事情,犯什么罪,耶稣基督都会无条件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而且,永远都还是不知道。不知道就“骄傲”,就很体面,就很光荣吗?那鸿书 - 第 1 章 第 3 节 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大有能力,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赦免的契机:它邀请悔改,如同父对浪子(路加福音15章)的等待。无知不是永久豁免,而是起点——“不知道”必须转向“知道”,通过十字架的恩典。警告的预言:这预示了公元70年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圣殿的灾难,以及犹太人后续的流散(diaspora)。历史证实了这一点:提多率军围城,饥荒与屠杀如耶稣所喻的“火中扔柴”般发生。这不是随意报复,而是因果的显现——拒绝弥赛亚的后果。
人类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福音书已经广泛传播到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难道还是那个用“不知道”为自己的犯罪辩护吗?造物主是绝对公义的神,绝对不会以“有罪”为“无罪”!既然犯罪,就必须而且应该受到“惩罚”,通过“公平公正的惩罚”中学习,从不知道才能够真正到知道。所以,上帝耶和华并没有放弃惩罚以色列人,否则,以色列人犹太人就根本不会有两千年的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苦难!这不是仇恨,是上帝的爱,如果犯罪以后,既不悔改认罪,也没有得到应该有惩罚,就不会有教训,就不会学习反思与提升自我。他们犹太人仍然是“不知道”。虽然,犹太人可能仍然不知道,但是上帝可以通过这些苦难,惩罚作为事实基础,教材来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在才是上帝对于犹太人的父爱。赦免不是取消惩罚,而是延缓惩罚、给出悔改的契机;惩罚不是废除爱的约定,而是爱的教育方式。若人类永远停留在“不知道”,那他们所求的赦免,也必终归落空。如果耶和华永远无条件都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永远都不知道。人类就不会经历末日审判,启示录就毫无意义。所以,启示录不是“多余的”,而是赦免的“期限”。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路加福音 23:34)但耶稣同样预告耶路撒冷未来的灾难(路加福音 23:28–31)。
这说明赦免不是“无条件纵容”,而是给人一个悔改与学习的机会;惩罚同样是上帝爱的方式,让人面对罪果、学会责任。“不知道”不是永久的借口。在耶稣受难时,罗马兵丁、犹太领袖的确“不知道”他们正在钉死弥赛亚。但两千年后,圣经已经翻译成千百种语言,传遍全世界。继续用“不知道”来掩盖罪,就是拒绝学习、拒绝成长。“无知”若不通过学习和惩罚被修正,就会变成骄傲与自义。公义与爱的统一
上帝的公义:罪必须承担后果,犹太人的流散、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就是历史中的印证。
上帝的爱:惩罚不是毁灭,而是管教,是要把他们带回真理。
这是圣经一贯的逻辑:爱包含惩戒,赦免包含责任。给当代人类的提醒,今天的人类往往只强调“爱、宽恕、包容”,却忘记“真理、公义、惩戒”。这样导致“滥用赦免”,把无知当作骄傲,把堕落当作体面。
这正是耶稣警告的意义:“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儿女哭。” 未来的审判与灾难,会临到那些拒绝学习、拒绝悔改的人。爱通过惩戒“结出平安的义果”(希伯来书12:11)。无惩罚的赦免,会让罪如野草疯长;无赦免的惩罚,会让绝望吞噬灵魂。
今天我看到很多左派媒体,正在利用柯克夫人的原谅,反转舆论。好像罪犯的不知道,又伟光正一次(罪犯可以逃避应有的惩罚)!再一次又骄傲了。而根本没有一星半点儿悔改认罪的欲望。气焰十分嚣张。宽恕被偷换为纵容在基督信仰中,“宽恕”是建立在认罪 → 悔改 → 赦免的逻辑链条上。但左派媒体往往切掉中间环节,只高举“宽恕”这一环,甚至把它拔高为一种“道德优越”。结果:没有悔改的罪犯被塑造成“受害者”,反而让受害者(或其家属)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宽容”。“不知道”被神话为“纯洁”。圣经里“他们不知道所做的”是历史场景下的描述,不是永远的免责条款。现代舆论却把“不知道,精神病”包装成“天真”、“善意”、“本不该受罚”。于是罪犯借机逃避责任,甚至以“我不知道”为资本,反向指责社会。宽恕绝非孤立的“高光时刻”,而是建立在清晰的链条上:认罪(confession)→ 悔改(repentance)→ 赦免(forgiveness)。这不是人类的自创,而是圣经的核心脉络:认罪:先承认罪的真实,如诗篇51:3-4,大卫对拿单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没有这一步,宽恕就成了空洞的口号。仿佛她的宽恕,就能抹平罪行的后果,让凶手(一个年轻嫌疑犯)瞬间从“加害者”变身“受害者”,而受害者家属反倒被要求“证明道德高地”。这不只是偷换概念,更是将圣经的恩典,廉价地转化为政治工具。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