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阳光中——按摩店中的“异类”》
文/马青
在别人眼里,“华人按摩店”总是和暧昧、“擦边”联系在一起。
她偏偏选择,开在阳光下。
亏也要守住底线
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七家按摩连锁店的创办人。十三岁时,她来到美国。不可否认,“华人按摩店”,大多要做小动作。她知道周围人对“华人按摩店”的固定之见,也知道这个行业的业态——低价、打“擦边球”、不持证。她也知道,坚持合规、持证、全英文接待、九十多元一次,而不是五十来元,会被同行说“装”、“撑不久”。但她一直做到了现在。哪怕其中一家店,亏损了一年多。
有人问她:“你想亏到何时?”她答:“亏到死。”这不是一句赌气的话,而是决不妥协的信念。她说:“把商业做好,才能抵达情怀。”她说教,只是身体力行。她考执照、学管理、补上大学课程,也手把手培训员工。她说,她想做成一个可以被复制的模式。这样,以后新来的华人移民女性,就能来她的店里工作,拥有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稳定的开端。
开在阳光里
这七家店中,有一家开在Rockville, 名叫 Dreamland。和人们印象中那种隐秘、昏暗、低价促销的华人按摩店不同,这家店的前厅两面都是落地玻璃窗,阳光通透。推门进去,白色布艺沙发和绿色植物映入眼帘,空气中有一丝淡淡的茉莉花香,阳光在藤编地毯和木地板上弹奏清澈的音符。一句话,Dreamland以极简装饰风和清雅的格调迎接身心疲惫的你。
她把一切都放在光里——空间、人员、流程、服务标准。为了给顾客带来舒适的体验,她对绿植和小点心的摆放、音乐的选择、壁灯的亮度,都再三调试。
不只是按摩,还是疗愈
她知道,一边是灰色地带中那些靠暗示和低价吸引人的场所,另一边是真正需要肌肉放松、压力舒缓、精神抚慰的人群。她坚持服务的是后者。她说:“按摩不仅是按压肌肉,也是在缓解长期压抑下来的不适和心累。她经常提起“疗愈”两个字。这不是营销词汇,而是她对这个行业的深层理解。她想疗愈的不只是身体,还有误解、羞耻、边界混乱,还有那些在夹缝中长大的女孩,从没被好好照顾过的灵魂。
枪声响起之前,她已认定方向
她不是不知道开“擦边”店更赚钱,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按摩店是这些“擦边”店中的异类。但她知道,一个行业如果任由污名生长,总有一天,污名会变成仇恨,仇恨会扣动扳机。她记得那场发生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枪击案:一个白人男子走进多家华人按摩店,开枪打死八人,其中六人为亚裔女性。有人说,那是“性瘾作祟”,但她知道,那是整个社会对亚裔女性的性化、工具化与无声歧视长期堆积的结果。如果华人社区内部都默认“干不干净无所谓”、“赚钱最重要”,那就等于把下一代女性推向更大的暴力阴影之下。
她的美国梦
她知道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是——进硅谷,投华尔街,考名校,做白领。她没有那样的学历,也没有那样的路径。但她说:“我走自己的路。”她不想成为谁眼里的“成功样板”,她想修一条可以落脚、可供生长的现实路径。这条路,没有镁光灯,但可以容纳疲惫的身体,也承载自尊的灵魂。
三种信仰,交织成力量
她的精神养分并不来自单一信仰,而是横跨三种世界观的残片相遇。她的外公曾是出家的佛教徒,在中共镇压佛教时,被迫还俗。她的爷爷是天主教徒,信奉牺牲与顺服。而她十三岁移民美国后,又在基督教文化的空气中长大。这三种截然不同的信仰体系,在她面对现实困境时,一再浮现——忍耐、宽恕、秩序、托付、牺牲、召唤。
她不标榜自己有多特别,也不把“坚持”挂在嘴边。但她心里有股力量——不是高声呐喊的激情,而是每天开门营业、培训员工、拒绝灰色诱惑时的默默坚守。她说,无力时,总有一只手推着她往前。那只手,有时像是爷爷的十字架,有时像是外公当年的木鱼声,有时,像是看不见,却从不缺席的天父。
默默守住光
她知道,“按摩店”这三个字,让很多人浮想联翩,但她不愿放弃。她要为那些想靠双手立足的华人女孩,留一条干净的路,也留下一份职业尊严。
这不是一时冲动,是她认准的方向。
她所做的,远不止是开设几家连锁店。她在构建一个有温度、有信念的品牌体系——不仅为顾客提供专业且有尊严的疗愈体验,也为华人女性和新移民开辟一条可以复制、可以托付、可以骄傲的道路。在偏见中挺直腰杆,在困境中不放弃理想,她以一己之力,为这个行业擦亮了另一种可能:一种可以被信任、可以被尊重、也可以被传承的价值。
阳光是她的回答
她一步一步踏出脚印,也一步一步,走进阳光。在她眼里,阳光不是装饰,而是她对世界的回答。
她叫Cathy。
2025年7月22日 马里兰
《勺子,蛋糕》|馬青讀詩 EP.04
→收听链接:https://youtu.be/lrmvM1UaN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