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凝视下的武统恐吓
作者:马青

最近,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了一篇看似“科技美图”的文章:《每条街道都清晰可见,看卫星视角下的中国台湾省》。这不是一篇旅游图文,也不是单纯的卫星摄影。这是一篇披着“科学外衣”的主权宣示、一场视觉化的心理战。
一、语言陷阱:所谓“中国台湾省”
“中国台湾省”,是通篇宣传的核心。它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枚政治手雷。把具有独立主权的台湾直接称作“中国台湾省”,主权的掠夺已经在语言层面完成——它不是在陈述现实,而是在制造现实。
当这种表述反复出现在国家级媒体标题中时,“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就不再只是政治口号,而成为被谎言洗脑的一代人认定的“默认现实”。语言吞并,先于战争。
二、从“看得见”到“打得准”
标题中的“每条街道都清晰可见”,乍看是炫耀卫星清晰度,实则是军事恫吓:“我能看见你的一切”,可以“精准打击”。文章中出现的地点看似“随机选点”,实则步步为营:日月潭、阿里山,是热门旅游景点;台北市、中正纪念堂,是政治中枢;台北港、基隆河,是运输补给线;新竹科学园区,锁定半导体命脉;而鹅銮鼻半岛,则是台湾最南端的战略出口——一条完整的侦察路径,从北到南,像极了一次卫星制导下的战场扫描。
这组图,由“长光卫星”拍摄。“长光卫星”并非普通民企,而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发起、与吉林省政府共同设立的“军民融合”企业。它以“遥感卫星民用化”为名,为军事侦察和国防体系提供数据与服务。
当这家卫星公司公开发布台湾全境的高清影像、宣称“每条街道都清晰可见”时,表面上是科技炫耀,实质上是军方视角下的影像化恐吓——一场战前心理战和舆论战。
该文采用散文化笔调,诸如“湖面如翡翠”、“静谧与壮阔”、“浓郁的生态气息”等等。它把入侵的凝视包装成审美,把军事侦察伪装成自然摄影。这是语言“柔化”与视觉麻醉——让观者在“美”的幻觉中,认同入侵。在对“宝岛”的赞叹中,默许占领。当战争恐吓变形成风景,当“凝视”先于“入侵与占领”,心理战第一枪就打响了。
五、视觉霸权:以镜头先行“收复”
这篇图文的真正意图是:谁命名,谁看见,谁拥有。
卫星的“凝视”成了新的主权符号——当台湾以近乎透明的清晰度出现在“长光卫星”的镜头中时,它就被野蛮地扯进“祖国怀抱”的影像版图。
这不是科技展示,而是一次无耻的象征性占领:在数字空间完成的“主权演练”,在图像层面进行的“攻台实战”。
以“看见”为名,行“吞并”之实;以“摄影”为幌,行“征服”之道。
当镜头取代炮口,地图取代战场——极权的傲慢与掠夺,昭然若揭。
六、从科技到意识形态:侵台序幕
随后,《中华网》刊载《岛内如何看大陆卫星发布台湾全景照——技术透明化威慑》,公然将这场影像霸凌解释为“技术+军事的复合威慑”,并称“‘非接触式施压’将成为新常态”。文中自诩这是一种“科技凝视即主权存在”的战略,甚至直言:“当太空视角下的台湾与大陆城市同现一张地图,任何割裂幻想都将失去土壤。”
这段话,无异于自我供述。
从“军民融合”的长光卫星,到官方媒体的“技术透明化威慑”,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战前心理战。
所谓“每条街道都清晰可见”,并非技术炫耀,而是公然威慑——
那些被卫星精准标注的街道、港口、乃至军事设施,已经成为“打得准”的坐标与“看得清”的目标。
以影像为武器,以科技为外衣,侵台的序幕,已经在屏幕上悄然拉开。
四中全会公报发布的——“边斗争、边备战、边发展”的总动员令尚未冷却,四天后,长光卫星便推出所谓“台湾全景图”。这一连串动作,时间精准到近乎编排,简直是一场政治剧的分镜配合。从文字到影像,从命令到凝视,极权机器的各个部件同时启动——
这不是巧合,而是战前信息战的协奏。
“每条街道都清晰可见”,听起来像是炫耀卫星的分辨率,读起来,却像一条导弹口令。
“看见台湾”,其实是锁定台湾。
台湾,是跟着郑丽文们跪舔暴政,还是正视现实、积极应对,守护自由?
2025年10月27日 美国马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