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自是有情吃

(2024-05-07 05:02:40) 下一个
想要是好吃的是做孩子时最感兴趣的事,找到好吃的是长大后最费心思的事。做饭的人一天之内至少有三次想到吃什么。有时候很快就想好食谱,多数的时候都反复掂量,营养搭配、味道调和、不能跟前两天重复。有时候想好了做的时候又改,重新排布总要费一番功夫。能几十年如一日做下来,原因很简单:有人吃就得有人做。吃饭是一切人生意义的基础,谁也省不掉。将就活着的人将就着吃,细致活着的人细致的吃,能吃多久的饭,老天自由安排,无需惴惴算计。吃饭这件事最是得过且过、不用虑长远,吃着这顿惦记下顿都过分,吃好这一顿是正经。一顿一顿吃过去,日子就消磨掉了。只看吃饭,人生容易过得很。最好吃的饭,都是在饿极的时候吃到的。谁要试图重现那份惊 艳就成了传说中制造“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皇帝,不是残羹剩饭也不会有当初滋味。重演一遍只会失望,不如留在心中当个念想。吃过的东 西是记忆里最坚实的部分,一种食物就能氤氲出一段时光,可以视觉、味觉、嗅觉全方位地愉悦身心,获得短暂却真实的满足感。材料难得、烹制工艺复杂的菜可以做为餐馆的招牌,但不能挤占别的菜的地位。尊贵如《红楼梦》里的三小姐探春玉粒金莼之外还要单跟厨房点一道“油盐炒枸杞芽”。食物是平等的,龙虾和豆芽菜,价格之外就没有贵贱之分,要看食客的喜好。人总感叹世风日下,历代的人们都这么感叹,就让人不禁怀疑是人 的主观臆想。过去的好好在回不去,回味在想象里发酵,隐掉了一切不完美,剩下无可形容 的滋味,化作相思磨人。想念小时候那一大锅热腾腾的黄米饭,特意托人去闭塞的乡村买了不用化肥的米,舍弃自动化的电饭锅、高压锅改用天然气小火慢熬,大夏天忍受了半天的热气蒸腾,煮出来的仍不是当年的味道。当然不是,当年味道里包含着看着姥姥挥动饭铲卷起锅巴的喜悦,包含着一家八口团团围坐的喧嚷。现在每天各种厚味焙着,舌头早已没了清净,哪能像从前一块两和面的冷发糕当做两餐之间难得的点心(真是难得,邻居的爸爸就发动几个孩子互相监督,不许在两餐之间吃高高挂在厨房棚顶篮子里的窝头之类),细细地用舌尖捕捉那点昙花一现的香甜。家,七零八落,任凭什么珍馐美味也聚拢不到一起。这是时间给人的一份礼物,教会人只品尝眼前的滋味,不要试图去寻找从前。还有,要对世界宽容些,什么味道都尝一尝。精瘦的女孩满手是油地抓着一只油饼啃,此时她的世界就缩成那张油饼,观其色品其味就是那一刻生命的意义;隔壁的独生子(从前少有独生子)抱着一只香瓜嘴里啃着一个夹肉的烧饼,站在家门口边吃边鄙夷地看着围观的几个孩子,食物之外还有另一种满足;坐在路边的民工捧着大号搪瓷饭盆吃得酣畅淋漓,输入简单的饭,输出力气,跟曾被赞美的奶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寒风中小摊边的年轻人吃的不是香的不正常的垃圾食物,是用那热腾腾的气氛充作家的温暖骗自己一下。看人吃饭是非常直观的人生体验,总能引出发自内心的悲悯:没有那一口饭多么伟大的灵魂都将失去依托。不是物质匮乏到用不看来维持自尊心,有机会还是多看看别人吃饭,吃饭的人最真实。吃是肉体的行为,可无时无刻不折射出灵魂的颜色。不计精粗的人吃不到好东西;过分细致的会错过些美味。吃的态度就是人生的态度,不固步自封,又有所取舍;敢于尝试,又不忘初衷;随遇而安又不放过博一下的机会。每种食物都是一个路口,选择里能看出曾经过往、能预见未来前程。永远在追求更好吃的人可能会与面前的美味擦肩而过,不断重复一个菜谱享受着安定的同时未免乏味。吃也如同四季,春夏秋冬都经过才知冷暖。聚就尽享聚的美味,不要做聚时惘惘,散后又哀叹的蠢事。好吃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否尝到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