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鱼看世界

随笔记下用自己的眼睛看见的世界
正文

印象古巴2–感受篇

(2024-06-01 04:46:54) 下一个

感受古巴

 

走出国门,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我喜欢旅游,喜欢领略各地美景风情,更喜欢了解当地人的生活。自由行常常是我的选择。感谢星星的精心设计,安排几次接地气的活动,使得我们有机会贴近老百姓,看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站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里,突发奇想,我要走遍世界上所有前社会主义国家,比较一下各国间的不同。这些年我几乎把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去过了,这次来到古巴,一个现行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下飞机的那一刻,我就开始认真感受。

出关有几个同学被扣,交了钱买了当地保险后放行。这在非洲,南美,柬埔寨并不罕见。只好阿Q一下消财免灾了。

大约晚十点到达度假村,门口一个穿着色泽鲜艳民族服装的姑娘迎上来,把我们领进大堂。由于我是红眼飞机到多伦多的,已经一天一夜未睡觉,希望尽早进入房间洗洗睡了。于是第一个把护照交给前台,服务员一顿操作,好像把我姓名输入后没有什么表示,先生问到我们的房卡呢?这时星星才搞清楚,我们订的实际是同一度假村的另一个酒店。大家只好拉着行李去到不远的Sencturay。我们总共只需11间客房,前台面对一堆护照头大了一圈,原来这里没有联网计算机系统,无法在网上checkin,事先写好的名单又对不上,个把钟头后,大多数人都有了房间,唯独找不到我们的信息,最后还是先生自己在一个盒子里找到早已写好的登记表。此时夜已深,我们被告知有个通宵食堂可以吃饭,又不知道怎么去,东窜西绕,总算找到,在等待半小时后吃到一个鸡肉三明治,里面仅有几根鸡丝而已。唉,万事开头难。

这里的管理服务比起我们去过非洲肯尼亚差的太多。餐厅的服务员不少,订了蛋卷,早饭都吃完了也没送来,不知是由于社会主义大锅饭,还是加勒比人的性格使然。早饭的另一个体会是水果不甜,西瓜完全不熟,浅粉色带着大黒籽,菠萝嚼着像吃萝卜。在后来的出行中,在小饭店吃到 的菠萝木瓜口感都好很多,只能用私企国企来解释了。我以为古巴远没有达到精细农业的水平,缺少良种培育和技术引进。

在去哈瓦那的高速公路上,汽车不多,大货车鲜见,可以折射经济发展状态。Esmary是我们的地陪导游,她曾是英文教师,英语纯正用词地道,地理历史知识丰富,加上四十多岁的阅历,我们对古巴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很满意的回答。

有否宗教自由是我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古巴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天主教应当为主,在各地的中心广场,都可见大教堂。Esmary说教堂是开放的,你可以去教堂,然而经常去教堂的人会成为自己进步路上的障碍,子女升大学时也会减分。话说的十分巧妙,不过你懂的。

古巴共和国是1902成立的,1953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开始,1959年取得政权,投入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那时社会主义大家庭有分工,古巴出口食糖,我小时侯就吃过古巴糖,那种黑呼呼的水果糖。东欧则提供农业机械和石油,那时古巴人的生活不错,应当比当年的中国要好。然而当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大家庭分崩离析,古巴再也得不到援助,拖拉机没有燃料趴窝了,农业倒退的靠人力和畜力,粮食产量直线下降,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这些年经济有所发展,但物质仍旧匮乏,实现严格的供应制。一人一月只有5磅大米,5个鸡蛋,有限的食用油,牛奶仅供给儿童。这些供应仅能维持不足半个月,其余要在黑市上购买。后来我们去了一个周末的农贸市场,那里人头攒动,货物应有尽有。最多的是蔬菜,看来像是自家种的洋白菜,洋葱最多;西红 柿,青椒,胡萝卜……有两个猪肉摊,新鲜的猪肉非常好,价钱大概$2/磅,对于年收入$300的普通人,实在难以接受。也有一个鱼摊,同样无人问津。看到一群妇女挤在一个卖牛骨头的摊位,肉刮的干干净净的大骨棒深受欢迎。有大米,豆类,食用油出售,也有二手衣服摊位。我见一个中年妇女,拿着一只运动鞋,反复地和手里的纸样比较大小,显然是想给孩子买一双运动鞋。市场也有一些熟食,烤猪肉夹面包,酷似咱西安的肉夹馍。也有家长买根冰棍给孩子甜甜嘴。看到市场的众生相,不由想起自己的过去,回到那购货票证的年代,全团都是5060后,人人都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我们曾见了一个偌大店堂,货架空空如也,就有几个瓶瓶罐罐,只见顾客和服务员彼此写写画画,不知是不是购货本商店。也看见琳琅满目的外汇商店,古巴如同开放早期的中国,实行外汇卷,用美元欧元换的 外汇卷可以买到紧俏商品。疫情后取消外汇卷,代之为外汇账户,硬通货是吃得开的。所以当我们给上一个美元的小费,酒吧服务员,餐厅大厨都会记得你好几天。 

我们也有幸进过几个人家,看看当地人的生活。在省城参观 农贸市场时,一时尿急,周围没有公厕。本人一向皮厚,看见一家门口探出个大妈,于是就径直走过去,尽管不会西班牙语,捏着一美刀,一顿世人都懂的肢体语言,屋里的13岁大孙子马上告诉奶奶,把我迎进家门,这是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楼下有个小客厅,挤着几张小沙发,餐桌,厨房里有电饭锅,压力锅,冰箱和洗衣机。厕所里有马桶和淋浴房,都没有门。在我如厕时,一只手攥着几张纸递了进来,我注意到是A4的打印纸,显然是这里最好的纸了。我们早就发现古巴的厕所是没有厕纸的,所以都自备了。古巴纸张一定奇缺,我们度假村餐厅点菜就写在用过纸的背面,还撕得参差不齐。我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困难时期用过的黑本子。

星星带我们到小镇Shopping,几个男士跟着去一家买古巴雪茄,先生在那里照了像,房间窄小凌乱。在到古城的路上,经过的农村,我们也曾进过家徒四壁的农家,好像是铁皮的屋顶,屋内几乎没有家具,就是几张低矮的床,也没有多少铺盖凌乱的丢在床上,不过大人孩子倒是衣着齐整,笑容可鞠。她家门外有一个小水果摊(不知是不是她们自家的买卖),水果便宜且质量好,一串小芭蕉十来个仅一美元,味道酸甜。

从导游得知,工作人员的住房是单位提供的,若你离职,房子要回收。这点和当年中国一样。农村也分宅基地自行建房,我们见到的房子面积都比较小且简陋,很少有两层的。导游说她家是以前学校分的地,自建房子,一楼她住,两间房,夫妻加两个15-6岁的大男孩。楼上弟弟一家住。她有房子的产权。据说古巴缺电,电价高企,她家有空调,也只舍得在睡前开一小时。 

在途中见到的农村,似乎没有很好的耕作,除了见到大片甘蔗地,不像在非洲,南美见到的玉米土豆和豆类。导游指着一幢小楼,这是以前的一个寄宿中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半天劳动半天上课,开垦周围的荒地种庄稼,也许就像当年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吧。由于苏联解体断供,学校的孩子连饭也吃不上,只好解散。现在农村仍是集体农庄制,大家一起劳动。现在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做艰苦的农活了。

说到年轻人,我也问到大学的入学率,没有得到准确的数据。她说政府根据今后的经济发展,预计未来需要的知识分子数量,制定招生计划,所以毕业生会有工作保证的,就像我们当年的计划经济。显然大学不普及,竞争一定激烈,她说入学申请要填很多表格,家庭出生也是要考量的,因为家长信仰宗教是会影响下一代的。不过教育是全部免费的。

古巴实施全民免费医疗,但在由于药品医疗器械匮乏,许多治疗无法进行。导游说她妈妈需要做一个小手术,她需要买手术刀,针具带到诊所,这是我无法想象的。医生的收入一点不高,可能不如一个技术工人。病人去看病会给医生带东西,吃的用的放在一个专门的桌子。这些似乎和我以前的印象出入比较大。古巴人均期望寿命78.3岁,不亚于发达国家,听起来如此缺医少药,看来只能归功于食物短缺了。古巴人鲜有大腹便便的,加上鱼吃得多,大概没有什么三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吧。

再说说见到的普通人吧,古巴人都很友好,无论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小贩,还是咖啡店的服务员,街上玩耍的孩子,都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我们在省城的一个室外的咖啡店,这是由私人承包的,同时售卖盆景植物的小院。这里没有什么外国游客,我们一下子涌进去,语言又不通,不过我了解汇率,居然一美元可以喝一杯卡佩奇诺和一杯意式浓咖啡,便宜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后来导游来了,才帮大家一一搞定,服务员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清纯可爱。在古城的中心广场,有一个旅馆,装潢看来是个百年老店,看到一个打扮老派的老人犹如上海的老克腊,优雅地抽着雪茄,让我们照相,我给了一美元,他告诉我他原是舞蹈教练,也唱歌表演。古巴人生性活泼开朗,能歌善舞,非常快乐,很少看到愁眉苦脸的。

据以前来过的同学介绍,古巴肯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街上行驶着中国宇通的公交车,吉利的出租车。看到中石油的钻井平台,印有中国援助标记的汽车。无论是制度还是政策,只希望古巴越来越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笨鱼看世界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6ba6' 的评论 : 谢谢关注。
6ba6 回复 悄悄话 令人感叹,看过很多去度假村旅游的游记,歌舞升平,吃喝玩乐。多谢分享,让我们看到一个多元的古巴,为他们祈祷,尽快进入小康生活
世界在我心中 回复 悄悄话 分享了你的印象古巴,了解了不少古巴的历史和现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