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一个朋友的邀请为纽约社团的中老年朋友做一个高血压的健康讲座。高血压病作为一个常见的慢性病,大家都不陌生,尽管它的预防,管理和控制还差强人意。但讲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分级,健康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难免又是老生常谈,很难有新意。所以决定把重点放在做为一个病人应该做什么,才能和医生更好沟通,确实做好高血压的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这里指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也称本态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高血压类型,占全部高血压病例的约 90%~95%。它的特点是血压长期升高,但找不到明确的单一病因。在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在查体时发现。故称是无声杀手,当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乏力等症状时,往往是已经有一段病程,高血压可能已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心、脑、肾、眼等靶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步硬化,高血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国际上统计,65岁以上可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患病。
一次两次测量血压升高(>=140/90)是不能诊断为高血压。有许多因素影响血压,如运动后,心情紧张,生气激动,睡眠不足,暴饮暴食……都会出现血压升高,还有到诊所测量出现血压升高的“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也需要重视。而且人体一天血压是有波动的,清晨肾上腺素分泌,往往出现晨峰。晚上睡眠时一般血压最低,然而有睡眠呼吸暂停的病人,则会夜间血压升高。所以欧洲高血压联盟提出,只有做了24小时连续血压检测的患者才能确诊高血压。
我强烈推荐家里备一个电子血压机,上臂袖袋式(腕式的精度不好)。经常自己在家观测血压。规律测量:每天固定时间(早晨起床后、睡前),保持安静 5 分钟后测量。建议把每次测量的血压数据记录下来,下一次就诊时给医生一个完整一目了然的数据,医生会非常高兴,根据这第一手资料,医生能够很快做出判断。
自测血压有几个问题需要提醒,坐姿卧姿都可以,血压计要置于心脏水平;测量期间保持安静,平稳呼吸;第一次测得结果往往不准,弃之不用,记录之后3次的平均值。另外血压计之间读数可能有系统误差,家庭观测血压,主要是观察血压变化趋势,不必是准确的读数。建议去诊所測血压时,带上自己的血压计同时测1-2次,标定一下,了解自己的血压计的系统差异。
对于诊断了高血压,经过一段时间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盐,减重,戒烟,运动……血压依旧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药物治疗就不得不进场了。现在常用的有四大类几十种药剂。在刚开始服药或调整药物时,也需要记录血压的变化和自身感觉,和医生密切沟通,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把血压控制在理想的水平。
古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很多病人恐惧吃降压药,或者血压下降就立即停药。这是不对的,相比吃降压药后,血压控制带来的好处来说,降压药的效果是肯定的。高血压病人基本都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而且是每天定时服用,不能等血压高了才吃。服药时注意不要于牛奶同服,牛奶中钙镁离子和药物结合,生成难溶性复合物,降低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率。西柚和西柚汁里含有一种物质,能抑制肠道中分解药物的 CYP3A4 酶。一旦这种酶被抑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会 升高,就可能带来副作用或引发体位性低血压。酒精会扩张血管,饮酒会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服降压药的病人也要注意。
高血压是慢性病,可防可治,需要终生管理。但是任其发展,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肾衰,视网膜病变。说实在的,如果一下死了倒也好说,如果偏瘫失语,失明致残,生活质量就谈不了。尽管发达国家都有家庭医生制度,医生会有病患的完整病史记录,然而一个医生面对一群病人,很难记得细节,所以自己记录血压变化和服用的药物,对医生都是很有帮助的。
苏医生提到拿到新药方时,用ChatGPT 查一下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很重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以为看病前后,也需要做点家庭作业,现在网上有大量信息,知道一点基本知识,和医生沟通也就更为顺畅。总之一个聪明的病人就是自己要上心,要学会和医生交流,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