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張莉在京城的四季輪回中感受着學藝的甘苦。一位聲樂教授與一位聲樂指導教授,一所學校到另一所學校,兩位導師一唱一和,似雙重奏般爲張莉的聲樂之路鋪上堅實的基石。然而,這路上撒滿的不僅是音符,更有烤紅薯的香氣、地鐵的顛簸,以及清晨六點的寒冷星光。
每週,張莉有兩節聲樂課。週二上午十一點,週四上午九點,其中一節課指導教授會親臨爲她伴奏。這樣一來,每次上課就像一場沒有彩排的獨奏音樂會——曲目不充分,豈敢麵對“雙重導師團”?於是,張莉在課下化身勤勞的小蜜蜂,揮汗如雨地練習,爲的是每次都能“滿分回課”,不辜負兩位導師的期待。
冬天的京城,對初學者來説尤爲苛刻。刺骨的寒風夾雜着學習的濃烈節奏,讓張莉的每一個清晨都有了非凡的意義。週一的早課尤爲嚴峻——早上六點,她便得從溫暖的被窩裡爬出來,頂着刺骨的寒風,將自己從遠方的音樂學院轉運至聲樂指導教授所在的學院。這一程,跨越中巴與地鐵之間的換乘,連早餐也來不及吃,隻能在地鐵口買一個剛出爐的烤紅薯,握着它不僅填了胃,更暖了手,仿佛給她一天的學習點燃了一小塊火焰。
課堂之外,張莉的班級堪稱“歡樂總動員”。同學們定下了一個奇妙的“潛規則”:每週二上午最後一堂課的同學要請導師和大家吃午飯。這種“買單文化”讓寒冷的學習日子多了幾分溫暖與期待。張莉特別盼望週二,雖然工資微薄,但爲大家買單時的滿足感足以抵消一切壓力。她常開玩笑説:“如果學聲樂的辛苦是一場大合唱,那麼買單就是我每週的小獨唱,雖然短暫,卻格外動聽!”
如今,張莉時常回憶起那段日子:烤紅薯的晨光、課上課下的笑聲、地鐵裡的睏倦、還有課堂上導師們的嚴格與關懷。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交織成她音樂人生中最難忘的一首曲子——一首充滿毅力、歡樂、友誼與夢想的成長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