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國字一號電臺文藝部的音樂編輯帶着採訪設備闖入了國字一號院的課堂,準備爲張莉錄製一場特別的專題節目。就在這一天,張莉的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現場直播”的緊張和興奮——畢竟這可不是普通的課堂,而是“高規格檢驗現場”。
提前備戰:課堂秒變錄音棚
聽説電臺要來,張莉可是早早地就把聲練好,把經典曲目《珠寶之歌》和《牧笛》的伴奏準備到位,確保一開口就是最好的狀態。課堂上,伴奏一響,張莉就一頭紥進音樂的世界,仿佛忘記了外麵的採訪器材和錄音機。
編輯一邊錄音,一邊採訪兩位音樂界“頂流”導師——張莉的聲樂教授和聲樂指導教授。聽到這段評價時,張莉不禁爲自己的學習旅程添了幾分智慧思考。
導師點評:藝術之路需要“深耕慢熬”
聲樂教授先開腔,給出了他一貫的冷靜而犀利的評價:
“張莉的專業態度比一般同學珍惜得多,理解能力也很強。她的語言天賦更是令人稱讚,掌握了幾種語言。” 不過,教授話鋒一轉,又點出了“硬傷”:“可惜時間有點短,藝術學習不能速成,想成鋼鐵得慢火細熬。特別是作爲教師,更要不斷精進,否則很容易在教學崗位上被淘汰。”
而聲樂指導教授的點評則多了一份溫情:“張莉起點高,但真正的突破是在這近兩年中。她克服了音高不準的問題——這不是耳朵的問題,而是方法和能力的限製。但她改變很大,技術方法更加規範。” 不過,教授也給張莉敲了個“警鐘”:“理解和做到之間還有距?,需要在未來繼續努力。”
張莉:學生時代的“最後陳述”
輪到張莉髮言時,她內心有些忐忑,但又帶着一點點“臺風”。張莉坦言道:
“聽到老師們的評價,我很慚愧,沒有完全珍惜所有時間。但即將畢業的我,心中多了一份遺憾的同時,也多了一份對聲樂藝術的堅定追求。” 接着,張莉感慨起在課堂上學到的“高維”技巧:“從技術到語言,每一點突破都讓我看到了更遠的道路。特別是在語言訓練中,老師教會我不僅要學會模仿,更要深刻理解中外文的每一個音節和含義。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是我將來返回教學崗位的寶貴財富。” 最後,張莉向兩位導師深深鞠躬,鄭重承諾:“未來,我會把老師們的學術和美德傳承下去,力爭成爲一名名副其實的教師,不辜負這段藝術學習的時光。”
課堂外的回響:追夢不止,學習不息
這場別開生麵的課堂採訪,讓張莉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聲樂之路。原來,藝術學習就像煉鋼鐵,既要在高溫中錘煉,也要在低溫中慢慢冷卻成型。而張莉,也在這過程中明白了兩件事:
1.理解與做到的距?:就像課堂上唱歌一樣,哪怕你理解了譜子裡的每一個音符,做到卻需要一千次、一萬次的實踐。
2.語言之於音樂的力量:語言不僅是歌詞的載體,更是藝術表達的靈魂。而張莉的每一次髮音,都是向更高藝術境界的一次叩門。
這場課堂“直播秀”不僅讓張莉收獲了兩位導師的真知灼見,也讓張莉在即將?開學校的日子裡,帶着一份新的希望和責任感,繼續爲音樂的夢想披荊斬棘。藝術的鋼鐵,是在無數次高溫中鑄就的;而張莉的故事,也才剛剛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