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大连,星海广场的风卷着银杏叶掠过万达广场的玻璃幕墙。王健林站在38层的办公室落地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或许会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长春街头推销"棚户区改造"方案的年轻人——那时他背着公文包,眼里闪着狼一样的光,说要"建中国最好的商业地产"。
一、"买买买"的黄金年代:建造一个商业帝国
2012年是万达的高光时刻。王健林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影院,成为全球最大院线运营商;2013年,他以10亿英镑投资伦敦核心区;2015年,万达商业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超2300亿港元;2016年,他提出"要让迪士尼20年内无法盈利",珠海万达城破土动工;2017年,万达总资产突破8826亿元,旗下产业覆盖商业地产、文化旅游、影视娱乐、金融投资四大板块,王健林连续多年稳坐中国首富宝座。
那时的他信奉"规模即真理"。重资产模式下,万达广场像复制粘贴般在全国铺开,从一线到县城,红色"万达"招牌成为城市地标的代名词;海外并购如饥似渴,AMC、传奇影业、Odeon影院......他的野心是用资本织就一张覆盖全球的商业网络。
二、"卖卖卖"的至暗时刻:退潮后的裸泳者
转折始于2017年。一道"限制海外投资"的政令,让万达的海外并购戛然而止;紧接着,"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确立,房企融资"三条红线"划出,曾经依赖高杠杆扩张的商业地产模式突然失速。曾经被资本追捧的万达商业,因负债超4000亿被列入"灰犀牛"名单;曾经被视为"现金奶牛"的万达电影,在疫情冲击下连年亏损;曾经被视作"文化名片"的AMC,因北美票房暴跌沦为"烫手山芋"。
从2020年开始,王健林的"卖卖卖"节奏越来越快:出售广州、成都、上海等地的万达广场股权,套现超300亿;清空海外资产,AMC股权全部抛售,传奇影业易主;甚至将"王健林"三个字从万达商管的股东名单中移除——这个曾将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的企业家,终于意识到:靠个人权威支撑的商业帝国,在时代浪潮前脆弱如纸。
更令人唏嘘的是人事变动。曾经跟随他从大连打到全国的"万达系"旧部,或因战略分歧出走,或因业绩压力离职。如今的万达商管管理层里,太盟投资的黄德炜、腾讯的张轩宁等新面孔逐渐占据主导——王健林不再是那个"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曾经的"兄弟连",终究散作满天星。
三、英雄迟暮的突围: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当"卖卖卖"成为常态,外界都在猜测:王健林是否要退隐?但这位70岁的老人显然不甘心。他最近的动作里藏着破局的密码:
其一,聚焦"轻资产"转型。万达商管已彻底剥离地产业务,转型为纯粹的商业运营服务商,通过输出品牌、管理、招商能力盈利。这种模式虽不如重资产来钱快,却更符合当下"存量运营"的行业趋势——毕竟,中国商业地产已从"增量开发"进入"存量优化"阶段,能帮业主盘活低效资产的运营商,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其二,押注"城市更新"。在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万达开始参与旧商场改造、工业遗址转型项目。比如深圳龙岗的"万达城"改造,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集商业、文创、科技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这种"微更新"模式,既契合政策导向,又能挖掘存量空间的新价值。
其三,探索"产城融合"。万达近期频繁与地方政府合作"文旅商综合体",但与过去不同的是,项目更强调"产业导入"——比如引入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让商业地产从单纯的"人流收割机",变成"产业孵化器"。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房地产"定义的重新理解:房子不再是商品,而是承载产业、连接人与城市的空间。
结语:英雄从未落幕,只是换了战场
站在万达总部大楼的顶层,王健林或许会想起那个在长春街头画商业蓝图的年轻人。从"买买买"到"卖卖卖",从帝国建造者到资产处置者,他的故事,其实是中国房地产黄金二十年的一枚切片——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精细化运营",当资本潮水退去,曾经靠杠杆和规模称雄的企业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商业价值?
英雄迟暮,从不是终点。王健林的突围,或许能给所有转型中的房企启示:所谓"出路",从来不在过去的辉煌里,而在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中——当商业回归本质,当地产回归居住,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可持续的果实"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风还在吹,大连万达广场的霓虹灯依旧闪烁。70岁的王健林,或许正握着一杯茶,看着楼下的年轻人来来往往——这一次,他要学会做一个"幕后的观察者",在退与进的平衡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