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拾梦172六《柴火煤球》巴郎

(2025-11-20 01:43:39) 下一个

拾梦172六《柴火煤球》巴郎

 

当时,做饭烧水,都用木柴煤球,沙河子,是没有燃气的。哦,对不起,这话不全对。因为文运末期,国家在川东川南勘探到大型天然气矿,于80年代即完成论证,开采,于90年代,投入使用,家家户户都用上天然气,清洁方便又便宜,实为川东民众生活一大改善矣。由于气储量过丰,还专门修建天然气管道,将其输送至上海及沿途,供应亿万人消费,这是后话。

 

做饭要用木柴,而沙河子周围并无森林,既使有森林,也保护了起来,不许砍伐,违者重罚。所以,沙河子居民的燃柴,若从樵夫手上买,都是很贵的,买不起。但又必须有,每天要煮饭,缺不了。好在镇上有个木材加工厂,日夜改锯原木,加工成木材,以制作建工或家俱用材。这加工时,片剝下来的树皮枝桠、表面朽材、空洞瘤疤、头尾废材,甚至飞片、刨花、木屑、锯渣等,都收集起来,交与镇上售卖。镇府按戸口给居民发放燃柴票证,凭票购买。人多粥少,售量有限,要极度省着用,免得没柴煮饭。人是铁,饭是钢,总不能嚼生米度日吧。

 

柴不够,煤来凑。相对木柴的供应紧张,煤碳供应量要大些,相对也宽松些。除了原碳、散煤、煤灰、也有搀煤的湿泥可用。但居民用得最多的,还是加工成的煤球,及后来更好用的蜂窝煤。当时沙河子沒有煤球厂,买煤球要到位于南门口的万县市煤店去,而且还要去得早,才有可能买到。每次买煤,都要早起,3点多4点钟出发,挑着空担,走上一个半小时方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即使这样,还不一定排在前面呢,而且后面还马上排成长队。待到煤店10点钟开门时,外面早已是人山人海,外面的顾客急若星火蜂踊向前,煤店职员们却慢条斯理按步就班。再等上一两个小时,轮着我了,一张煤票40斤煤,买了煤出来,已经是中午时分。忍着肚饥和头上灿烂的阳光,挑着沉重的煤担,汗出如雨浸透衣衫,一步步用脚丈量,又花个把小时,将煤挑回家中,已是半下午,累得坐下就再也不想动弹了。而且那时供不应求,生产也不注重质量,挑一担煤球,大部分都是没有成型的碎煤,还得自己合泥加水,将其重新揑成煤球,才能烧用。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