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8《巾帼良玉》

(2025-11-16 01:26:01) 下一个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8《巾帼良玉》

20231104 周六 晴阳 8 - 18℃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鱼目两开张,瞻前岸铁锁拱朝,大小山寨齐拥护;

凤毛双济美,顾后脉铜关鼎立,上下石级皆惊愕”。

自明朝万历(1588年~)以来,这鄂渝湘一带地域,通归石柱宣抚使马千乘土司管辖。鱼木寨是土司的军事寨堡、民事衙门、家眷住宅、工商基地,他东有铜锣关,西有马头大寨,北有支罗石锁涧,南有土司祖墓凤凰山,四下拱卫,铁壁三层,雄关天险,地势十分险要。当有敌来袭时,土司可调动军民人等,守护在各个关隘拒敌,确保安全。

古道行来见农家,余晖绕墚日西钭。

松啸雁鸣恋山水,波光云流追晚霞。

从鱼木寨出来,驱车朝谋道继续前行,不远处即是铜锣关。

雄踞在茶盐古道上的铜锣关,位于今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西。在“盐铁专制”的年代,铜锣关是川鄂边境上的一道雄关险隘。

铜锣关,因此地山石形状似铜锣和石鼓而得名。有民间传说,铜锣和石鼓寓意着一件宝物,更有童谣流传:“铜锣对石鼓,银子五万五,有人识得破,买下重庆府”。许多人曾来此留连,寻宝探险,可时至今日,也没见有人找到藏宝之地。

你想了解铜锣关,就只有走进铜锣关。进入铜锣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锣状巨大悬岩,突兀地占据着主道,其上一个天生的“川”字,银钩铁划,俨然是湖北与重庆天然的一道分水岭 。岩石下面,借凹进的岩洞,修有一个神坛,供养着丫公丫婆神像,二人慈眉善目,身着青布衣衫。神像前置香案,香炉,香案上摆放供品,香炉里烛香袅袅。两厢刻有对联:“为忠为奸难瞒我一双慧眼;报善报恶岂贪你三柱真香”。这里一年四季香火旺盛,秋风吹过,依稀佛音绕梁。据当地长者言:岩石右边曾是天公殿,可惜在文运中,被红卫小将破了“四旧”,拆毁了。岩石左边是古盐道关,曾有两扇石门,日开夜合,最少也要四、五个人才能推开。关门上书“铜锣关”,左右镌刻一幅对联,上联是“铜锣石鼓贯湖川”,下联是“猛象雄狮落两边”,描述铜锣关,很是形象生动。

“卫士守关燕雀休想混过;土地把门鬼神也得留名”!铜锣关背靠鱼木寨,是川鄂古道上的一道险关,界划楚蜀。连绵逶迤的山岭,山势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高山仰止,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

铜锣关的险绝,经过历次的修路开山,已经面目全非。石鼓业已坍塌,古石级还余有百来米,躺在杂草之中顽强的记录着非凡的过往,只有“川”字下开凿的榫洞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大自然赋予这片山水以灵秀之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铜锣关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神奇的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现在有人重建了关卡、关亭、游览步道、“铜锣关遗址”碑等,站在铜锣关上,望着远方的崇山峻岭,脚下的百丈深谷,秋风吹拂,林涛飒响,雄、奇、秀、幽,仿佛天地间的灵性,尽皆汇聚在这方山水之中了。

一一一一

诗云:

“峰回路转古隘关,绝壁千尺劲松悬。

铜锣石鼓声尤在,女儿百仗奏凯旋”。

铜锣关鱼木寨一带,地处渝东鄂北湘西交界。此地汉苗瑶土家各族杂居,高寒山区崇山峻岭,原始森林一望无际,地理人文错综复杂。历朝历代,许多地方,还是部落制,原始蛮荒,由地方土司管辖,不受外来政权节制。

最有名的地方土司,要首推明朝秦良玉,她也是唯一列入中国正史的女将。秦良玉是土家族,忠州人。自小精通琴棋书画,又作一手好文章,姿态风度娴静文雅。长大后,胆略智计过人,又擅长骑射。后嫁与石柱宣抚使土司马千乘,自招培训三千人,持白腊杆枪,号称“白杆兵”,桀骜不驯,強悍异常。多次随夫,应官府招令,灭贼剿匪,四处征讨,行军治兵,号令严明,多有斩获,远近闻名。马千乘病死后,秦良玉以女子之身,接任土司。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清兵入侵辽东,包围重镇沈阳,秦良玉受朝廷诏令,领三品官职,率兄长弟弟,领石柱及酉阳子弟兵前往援助,共抗外冦。前锋与清军血战浑河,斩获敌人首级数千,兄长胞弟战死,受追封立祠。其后,秦良玉亲率三千“白杆兵”,直抵河北山海关防守,加二品官衔,清兵难以越关。

崇祯三年(1630年),清军大举进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极进围京都。秦良玉率子弟兵奉诏勤王,并拿出家中的资产充作军饷。与敌数番血战,子弟兵死伤惨重,仍不弃寸土。崇祯皇帝特意下诏表扬,并召见秦良玉,赏赐秦良玉钱币牲畜酒水等,并赋诗四首表彰秦良玉的功劳。皇太极退兵后,秦良玉率兵回乡。

时值明朝末年,流冦猖狂。李自成、张献忠,肆虐四川。秦良玉对部下说:“我兄弟二人都战死沙场,我一个妇人,受国恩二十年直到现在,敢与贼势不两立”!于是应官府和各地土司请求,派兵四出剿贼,斩杀无数,保境安民,张献忠望风而走,不敢与战。

明朝最后册封秦良玉为忠贞侯,太子太傅,四川招讨使,镇东将军,督兵平定川中诸贼。1648年7月,清顺治五年,一代土家英雌,巾帼女将,秦良玉寿终,享年 75 岁。

一一一一

其实,象秦良玉那样的土司,而且还是土家异族,一生忠诚大明朝廷,护国讨贼,别说是绝无仅有,也会是凤毛鳞角,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下川东,有各别民族,有大小土司,有地主寨堡护院民团,有哥老会袍哥舵主爷,他们与官府之间,他们相互之间,其关系错综复杂极难理清,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战或和,上演着荒唐闹剧。

今天,他们可接受官府招安,受其册封,听其差遣;明天,他们又可反出官府,占山为王,杀官造反。今天,他们可与甲乙寨联合,杀剹丙丁堡;明天,又可反脸,血洗甲乙寨。他们可以是官军,也可以是土匪,毫无道德可言,就如妓女一样,朝秦暮楚,水性杨花。他们啸聚山林,杀人劫货,凶恶残暴,形同野兽。云贵川藏,山高林密,地瘠民贫,不免总是有人为了生存,铤而走险,历朝历代,滋生绵延,从古至今,匪患不绝。

人民中国成立以后,新政府为保护民众,组织部队进入深山老林剿匪,历尽艰辛。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协助下,负隅顽抗的匪首被除掉,在宽大政策的大力感召下,众多匪众,幡然醒悟,放下屠刀,下山为民。历时数年,终于最终根除匪患,使民众不再有生命和财产之忧患,能够安居乐业,一劳永逸,还人间一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

巴郞 记于 20240126

 

 

铜锣关外

 

土家寨子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