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笔谈》144赤脚医生
一一一一
巴郞:
领袖“六二六指示”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赤脚医生,可以就近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方便群众就医。特别是小伤小病,常见病慢性病,通过如此治疗,都会好转、缓解、或稳定下来,使伤病得到及时救治。此外,还身体力行,示范带头,推广科学技术,普及医学知识,看得见听得清,取得病人的信任。长此以往,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以及种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人口皆碑,潜移默化,将提高民众的认知觉悟国民素质,增強健康水平。
一一
文友:
赤脚医生始于1964年湖北省长阳县覃祥官和1965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王桂珍二人。他们经过向专业人士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成为农村基层半农半医人员,是“赤脚医生”的雏形。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和保健医生谈话时,指出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大部医疗经费放在城市,广大农民所占医疗资源却低而少。这个谈话称为“六二六”指示。
刘少奇和周恩来立刻调整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快速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动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村医疗福利,改变看病难的困境和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短期内,十几万城市医务人员和医务大专院校毕业生下放到农村,并且培养了约一百五十万半农半医的农村基层医疗人员,缓解农村医疗的瓶颈。
1968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刊载了一篇关于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等人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先进事迹。
1968年九月十四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此文,在这篇调查报告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人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就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
1974年六月二十六日我国发行《赤脚医生》邮票一套
文运时期,拍摄了电影故事片《春苗》和《红雨》,人物原型大概取于王桂珍和覃祥官。
读巴郎《赤脚医生》,有感现代年轻人对过往模糊,故撰此文做些补充。
一一
巴郞:
谢谢关注拙作。
我只讲了赤脚医生在农村医疗中的积极作用,而你补充了赤脚医生产生的历史渊源,两者相辅相成,可谓相得益彰。再次致谢。
一一一一
巴郎 记于 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