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奏鸣》巴郎
一一
(摘自文友戴莉的專欄文章):
德國作曲家,浪漫主義的先驅,路德維希. 馮.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上帝賜給他音樂,賜給他天賦,偏收回了他的聽覺,讓他困苦艱難。
也許正因為此,他的音樂才這樣獨有震撼。
貝多芬的愛,貝多芬的痛苦,貝多芬的憤怒,貝多芬的歡樂,在他的樂曲里迸發釋放。
沒有誰不知道貝多芬,無論是怎樣的孤陋寡聞。
沒有誰聽不懂他的《月光奏鳴曲Maldi Luna 》,無論有沒有音樂修養。
沒有誰沒被月光沐浴,無論是醒著還是安眠。
沒有誰對愛無動於衷,無論是愛著還是被愛。
月光,看得到卻不能拿捏。
愛,用盡我所懂的詞彙也難以形容。這是愛,動天地,易星辰。
一一
巴郞:
月光似水,洒满庭院,倚窗望月,心绪潮起。我们平常人沐浴在月光下,能够看见月辉如水,能够听着月光奏鸣,是很容易平息自己心浮气躁的思绪,达到宁静致远的境地。
然而,普通人认为理所当然很平常的事,却并非每个人与生具有的。贝多芬有着先天的听力缺陷,尽管他能看见周围的美好事物,但围绕着他的,却是一片寂静的世界。面对着造化的捉弄,他却逆天而行,选择了音乐家这一职业。他能在这一片寂静的世界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美轮美奂的音乐,归功于他超群出众天赋异禀的想象力,想象出天上月光的倾泻,引起地下万物的共鸣,从而合奏出环宇中的美好交响。再运用灵感,创造性地将这种想象赋予与音乐,谱写传世乐章,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和融汇,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共存。
身有缺陷,并不代表心智上也有缺陷。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身体的缺陷,达到身心环境的和谐互动。贝多芬是如此,而中国的瞎子阿炳也是如此。阿炳是盲人,目不能视物,按说他是不能看见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清泉的。但他虽然不能看见,却可以用身体去轻轻的感触,用心去细细的体验。在一片漆黑的世界里,他能比明眼人更能够感觉到月辉倾洒清泉潺流,感受到其中深遂的内涵。沉浸于这些身心的感觉,再驰骋他的想象力去加以丰富,将灵感溶入二胡琴弦,从而为我们创造了脍炙人口千年流芳的“二泉映月”。
巴郎 记于202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