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秋游43》:《大小二寨》巴郞

(2025-08-17 01:30:38) 下一个

《秋游43》:《大小二寨》巴郞

 

 

《大小二寨》

 

从龙驹镇出发,爬过20余里陡峭山路,翻过枫霜坪大小二寨,站在峰顶垭口,面对罗田马头场,眼前为之一亮。极目而眺,只见远周群山环绕森林密布,近处平坦丘陵,形成罗马盆地。从足下,一片缓坡,层层梯田,鳞次栉比,蜿蜒逶迤而下,怕不有上十余平方公里,直至目不可及的远处,融合于青黛峰岭天边白云。

 

盆地的上部,称作“马头”。大寨是马臂,小寨是马臀,大寨垭口呢,则是马颈,层层梯田,就好像是马腹。站在大寨垭口上侧望,仿佛骑在一匹昂首向东引颈长嘶扬鬃奋蹄的骏马身上。

 

骏马朝东的臂膀宽厚,担负着一片约数百米高的直峭悬崖,称为“大寨”,有青石砌就“万步梯”通往其上。虽然万步言过其实,但几百上千步总是有的。梯道陡峭险峻,许多路段荆棘从生,站在其上,真是胆战心惊,故梯道两侧打着铁桩,用粗铁链连接成链栏,便利手扶攀登,也可保证安全。高崖顶部总是笼罩在白云中,其上倒很平坦,约有数千平方米大小。而在骏马朝西的臀部,同样也有一片如此的悬崖,只是略为小些,称为“小寨”。这大小二寨,相隔数里,遥遥相对,互成犄角。

 

 

《结草为庐》

 

这大小二寨的称谓,是有来历的。据乡间父老口口相传,这两寨顶部,最初是荒野和成片森林,没有梯道也没有房舍,由于险要难以攀登,除了猎户药农偶尔光顾外,渺无人烟。直到明末清初,满清入关,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最终天下落入清廷魔手。许多志士仁人或为了不忘明朝,或为了反抗满清入主中华,大义凛然,志同道合,舍弃故土家园,千里跋涉,进入四川。在巴蜀各地,动员不願做亡国奴的民众,筑寨建堡,以热血之躯,抵抗异族入侵,保卫家乡免遭满清铁骑蹂躏。最为出名的,是合川钓鱼城,全城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以弱敌强,浴血奋战,以大小数百战,英勇无畏,浩气凛天,顽强抗御强悍清军,坚持不屈长达5年之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却说,华夏民众,从小接受传统道德文化习俗的灌输,满怀忠义之心,不独是士绅百姓,就是出世之人,对异族统治,也是持不认可的态度的。就有武当山的一对道士师兄弟,道行深厚,道德高尚,不願屈膝接受清廷的册封,带领门徒,黉夜逃奔,深入鄂西神农架原始森林,历尽艰辛,千里跋涉,来到东巴南浦(今万州)境内。当来到大寨垭口时,看见此处山清水秀,林木葱笼,大小二高崖傲然兀立,云雾缭绕,真是仙境胜地,使两位道士喜不自禁,驻跸留步。于是,他们带领门徒弟子,同心协力,伐木建舍,结草为庐,在两崖山顶修筑道院,不问世事,清净修为。师兄弟俩,为便于称呼,将此两崖,分别命名为“大寨”和“小寨”。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