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青烟一缕入大漠(五十)大足石刻-1978

(2025-05-03 16:15:16) 下一个

大足石刻-1978

四二年前登宝顶,汗流夹背像雨淋。

大殿空空好寂寞,佛爷吾拜见真情。

在朋友圈发了我记忆中的磁器口 一文后,老朋友发来一张照片,让猜是哪里。一秒钟的时间告诉他是大足石刻。为什么能够秒回呢? 那是因为四十二年前的七月份,做为唯一的游客在宝顶山上度过了两天。 至今难以忘怀。

77年高考过了独木桥,有幸进入了高等学府的殿堂。78年暑假,没有回家而是在宿舍读书。突然系里来问愿不愿意代表四川省招生办公室到永川地区对英语专业的考生进行口试。

选择我去其实是有原因的。高考时,在文化宫口试成绩为A。相对纯正的口音得益于七十年代初韩义门教授(出自金陵大学)的效音和刘洪惠老师(美军翻译)的教导。在77级同学中,口语算是前列。这样的机会求之不得,当然愿意。何况还是代表省招生办公室。

在大足县进行完口试后,顺便问县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有什么稀奇的东西。被告知宝顶山和北山上有刚刚新开发出来的石刻。也就是刻在山上的佛像。宝顶山比北山开发的要好一些。以前听说过敦煌石刻,没想到大足县也有。就约搭档朱苏(工农兵学员,留校老师)同去宝顶山看看石刻拜拜佛,但他说这么热的天气,交通又不方便,几块破石头有什么好看。让我自己去,他在县城等我,再去下一个县。人与人不同,境界不一样,不能强求,那只好独自前往。

时值文革结束不久。人们都在为弥补文革中失去的宝贵时间而奋斗。旅游这个现在很普遍的词语当年并不在人们的词典中。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词,也不明白其含意。其实我也不明白,只是年轻想到处看看而已。

从大足县城开往宝顶山的班车每天仅有一班。口试完差不多12点钟,这时班车差不多该回县城了。只能等第二天的班车。问有没有其他办法。县招办的人说有是有的,只是要自己爬上山去。听说前几天有几个学生爬上去了。具体办法是坐车到山脚下,再自己走上山去。爬山大约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当时二十多岁,年轻气盛。反正呆在县城也没事,冒一次险吧!

汽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后,就把我仍在农田边,离山脚还有一段距离。下车时,司机指着旁边一座不太高的山说就是那里。七月份的下午三四点钟,正是烈日高照,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甚至可以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四周除了农田,连一棵树都没有。又没戴草帽。太阳直接火辣辣地照在身上。

心想这下子怎么办才好? 想回县城都不知道上哪里坐车。此时只有华山一条路,走吧。走了很久才到山脚下,山也是光秃秃。往上爬更是热,浑身汗流浃背。山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谁会在这个时候出来呀! 没人问也不确定方向对不对。山看起来并不太高,怎么觉得老爬不到山顶。天开始渐渐黑了,终于看见房子了。上去一问,没错就是此地。

在县里已经打听过山上有地方住。结果是一个招待所。接待处只有一个看起来比我小的女孩-接待员小王。住宿是要介绍信的。给她看了省招办的介绍信后,说是一家人。问她为什么是一家人? 说因为招待所是教委(教育局)办的。招生办和教委不是一个系统吗! 听起来好像的确也是。

问有几个人住宿,说三十几个房间就我一个人住。又问她平时呢? 说平时人也不多。招待所除了她还有一个领导和一个大师傅做饭。爬山爬累了,招待所有稀饭饅头咸菜,吃完后擦擦身就睡觉了。

第二天的打算是上午看石刻,中午乘班车回县城。前晚已经问过小王,地方不大一两个小时就够了。石刻就在招待所几步路的地方。有一个简单介绍说石刻是从北魏时期传入四川的,与四大石窟齐名,等什么什么。

没有游客,没有讲解,没有喧哗,没有围栏,没有任何装饰,只有那佛爷们一个个静静地等待着询问他们的故事。可是,来得突然,加上文革中这些都是四旧,上学时又没有学过有关历史。那,又能问他们什么呢? 只能看着他们,心想你们告诉我吧! 印象深的是那千手观音。其他的大概是与之无缘记不得了。地方的确不大,一个多小时就逛完了。不知道现在的佛像会不会多一些。

中午时分还没去车站,小王就告诉我下不了山了。暴雨把上山的公路冲坏了。只能再多住一天。中饭在招待所解决,当然是没有大鱼大肉。饭后,小王说陪我去后山逛逛。其实她也没啥事儿。后山也有一些佛像,比较零乱,路还没修好,比前山的差。说实在的,没有什么好看的。走累了坐下了聊天。没敢告诉小王我是学生。不必画蛇添足。小王说她家里也是老师。家不在山上,上山就是为了工作。

既然没有班车,那当然没有人上山。没有几个人像我一样爬上山的。夜晚来临,山下一片漆黑。山风倒是略带寒意。只有我这个唯一的游客独享着那山上的清静。

次日起来无事,到街上去逛了逛。严格的说,根本就不是街,就一个停车的坝子和两家卖东西的店铺。反正无事,又去石刻逛了一逛,就算是给观音和佛爷们道个别。无聊透顶,但其实佛爷们也很寂寞。既然是佛,总是需要有人来拜吧! 拜佛时,有几个农村小孩也过来看热闹,还有小鸡两三只。班车来了,给小王和佛爷们说了声再见,下山了。

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宝顶山山上只有一个游客的时代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再不会有人坐车到山脚,然后汗流浃背地从山下爬到山顶,观音和佛爷们也不用担心没人听他们的故事,山顶那块做为车站的平坝早已是莺歌燕舞。我,如果可以选择,还是喜欢四十二年前的宝顶山,那是最朴实和最真实的艺术世界和极乐世界。

2020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