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杂陈的四年: (一) 误人子弟
千军万马独木桥,可惜命运开玩笑。
腹中无墨无胸襟,荒废时光师老幺。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值得留恋的甜美时光。可对我而言,则是百味杂陈,酸甜苦辣。从情感上讲,是一段不情愿提起的四年。但这又是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
77年高考过独木桥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四川高考先填志愿后考试。在不知道分数的情况下只能猜测和碰运气。英文专业考生的英文成绩(包括口试)只作为参考分。换句话说,四川英文专业考生总成绩是可以报考任何文科专业的。
文革刚结束,左的流毒仍然泛滥。没人知道政治审查这一关会有多严格,不敢报考外语学院避免涉外。只能是综合大学英文系或师范学院英文系。没有达到重点大学分数线(240分),但英文笔试89分和口试A。在考生中名列前茅。上不了川大,读西师足矣。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关键时候母亲那位在西师的 好朋友 (教务长夫人)嫌麻烦,就一脚把我踢到刚刚从三年制大专升级到四年制大学的重庆师范学院。人生道路就截然不同了。
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安排,或者说是命吧!正好碰上师专升级。讽刺的是,小学读的是师专附小,大学接着读师专(师院)。后来在师专附中教书乃是后话。
十年浩劫百废待兴,师老幺名义上升大学了,但实际上还是大专。底子太薄,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差,特别是师资和住宿两方面。报到后系里二十几个男生在礼堂睡上下铺。一个学期后才有了宿舍。
物质条件是可以克服的,总比修地球好吧!师资太差则无法将就。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大学是人生中的黄金时光,对未来影响极大。机会难得,同学们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也需要好老师引导呀。师老幺本来好老师不多,而且多在传统的大系,如中文系和数学系。与其他系科相比,英文系最年轻最小,底子特别的薄。
唯一的付教授,是母亲50年代初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俄语的同学。喝过洋墨水,是否拿到学位就不得而知。按照中国人爱面子的习俗,如果是某某大学的硕士博士,一定会讲出来。如果不提,通常就不是。
五十年代是俄文的天下,六十年代初,中苏分手后不到几年就是文革。就算是留过美的,恐怕也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学问之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特别是外国语文,语言环境非常重要。
几位中年老师是文革前英文系毕业的,没搞两年业务就去干革命了。文革十年可没人敢走白专道路。就算是学了点东西恐怕也都荒废了。所以从学术上来看,四年大学基本上是自学。
师道尊严不知道是精华还是糟粕。天,地,君,亲,师,中国文化中教师地位崇高,但任何行业都是良莠不齐。不能一概而论。越是没有水平的老师架子越大。生怕被学生看不起没了面子。越有水平的老师越没有架子。真本事摆在那里,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端。
在听说课上,毕业于上海外院的某老师看我没有做笔记,认为瞧不起她。就故意叫我站起来复述一个长长的故事。司马昭之心人人皆之,不记笔记看出不出丑。也可能是杀鸡给猴看,给自己立威。可惜弄巧成拙,长长的故事几乎被百分之百地重述了一遍。搞得她非常难堪。其实学习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并非一定要记笔记。
精读课的老师,包括那位教授好不到哪里。预习过教材,上课时没有好讲,总不能重新把课文重读一遍吧!那怎么办呢? 几十分钟的课总要混过去吧。结果天天在课上枢英文介词的用法,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真是应该改名为介词课。介词固然重要,但只是英文的一小部分。难道学英文就是仅仅学习介词吗! 岂不是因噎废食!
既然讲介词的用法,考试当然也是主要考介词的用法。为了应付考试,同学们就比谁会死记硬背课文中的介词了。谁最有耐心去背。谁的成绩就最好。以这种方式学习英文还有什么乐趣和积极性可谈?
有一位同学在毕业时得以留校当老师,就是靠死背介词背出来的所谓的好成绩。其他方面的能力都不怎么样。这样的人留校当老师岂不是接着误人子弟吗?
师老幺本身太差连其请来的外教都不怎么样。大学二三年纪时从印第安那州哥盛学院来了一个白人女老师教英文作文。上课感觉不到学到什么东西,有点东一锒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大家都不明白到底要教什么。
最搞笑的是走读生大姐的作文被誉为最佳。一读完全不知所云,笑掉了大牙。在全年级中,她被公认为学习最差的几个之一。写作是任何语言最难的部分。如果整体英文太差,怎么能够写得出好文章呢?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是历史的客观因素造成了老师们学术水平不高,可以说不是他们的错。但是学风则是人的主观行为了。学风不正没有什么借口,是不可原谅的。
通常情况下,学校有多少本科生考上研究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标准。考上得越多就说明学校教学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努力进取也是一种正能量,应该鼓励学生考研,并积极支持才是。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大学四年级考研时,系里出了一个规定。凡是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均不在系里留校当老师的名单上。明明白白地反对报考研究生。美其名曰说考研的同学不会安心留下来教书。
天方夜谭,作为学院不是应该鼓励学生努力上进! 怎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知道是不是有自知之明-教得太差呢,还是根本就不明白应该鼓励学生上进这个道理。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传道,授业,解惑,却没有一样沾上了边。不光是学术水平太差,而且又无师德。不断地误导学生,抹杀学生的学习乐趣。大学四年这么宝贵的光阴就这样浪费了。真不知道是该用酸甜苦辣的哪一味来形容这一段经历?
后记:
常言道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还有一句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几十年过去了,还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当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中(不到十人)出了两个美国法学博士,一个美国教育博士,一个美国医学博士,最不及的也是一个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不是考研不能留校吗?回顾往事,最应该留校的三人,其中一人为美国开业律师,一人为纽约大学讲席教授。最差的一人也是武汉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与当年留校的同学相比,那就是月亮与星星的差别。真的是应了那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那句话。
回想起来,学校也算是有自知之明。有诗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需大海做波涛。当年的师老幺,就算现在的重庆师范大学,庙还是太小,留是留不住的。不知道当年做出这样决定的老师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