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部郁郁葱葱、层峦叠嶂的四明山北麓,有一条溪水从这里流出,一路汇流成河,绵延几百里,连接波光粼粼的甬江,然后东归烟波浩渺的大海。
这条大河就是浙东著名的姚江,而被姚江滋润的那块土地就是闻名遐迩的余姚。余姚虽然是个地级市,但在历史上却有多如繁星的名人生于斯长于斯,最有名的当数千古一圣王阳明了。
2014年12月25日,我出差宁波,当天办完事已是下午四点多,已来不及赶回去了。
在宁波高铁车站,我买了一张去余姚的车票,决定去余姚一游,探访一下王阳明的遗踪。宁波距离余姚大约50公里,趁着夜色,半个小时不到,高铁就将我送到了余姚车站。
在车站上,热情的当地人指点我,王阳明故居不必到乡下寻找, 就在市中心,我听了喜出望外。
在夜色的笼罩下,我沿着余姚古城的解放路走,华灯初上,人来人往,因为是王阳明的故乡,眼前的一切我倍感亲切。
我走进一对四川小夫妻开的小饭馆,随便吃了一点,问起王阳明故居所在的位置,他们夫妇非常热心,称王阳明故居就在离此不到500米的阳明西路上,走过去不要十分钟。
我根据他们夫妇的指点,一路走过去,在阳明西路的邮电宾馆住了下来,隔壁就是王阳明故居,可惜晚上已关门了。
才晚上六点多,我踱出门外,意外发现余姚书城就在邮电宾馆的西侧不远的地方,我赶紧进去,盘桓半个多小时,买到一本《王阳明全书》。
回到宾馆,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遍《王阳明全书》,对王阳明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吉安。
他从小天智聪明,10岁随父亲进京,途经镇江金山寺,在父亲朋友的怂恿下,就写出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17岁,王阳明立下了一生的志愿:做圣贤。
在当年科举时代,王阳明不是尽力去考个功名,而是想成为圣贤,还是非常罕见的。王阳明的家人、朋友不能理解,许多人认为他是好大喜功、痴人说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王阳明一生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最后成为独步千古、当之无愧的圣贤。
虽然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但如何成为圣贤,王阳明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当时朝廷推崇的大儒朱熹提倡存天理、去人欲,认为抛弃人欲,追求天理,就能成为圣贤。朱熹的理论符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道统,深受统治者追捧。
起初王阳明对此理论很信奉,但如何得到天理,他又不知所云。
18岁时,他从南昌回余姚途中,巧遇一秀才同行,便请教他,如何成为圣贤,秀才给了四个字的答案:格物穷理。王阳明如获至宝,但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他一直没有能找到成为圣贤的方法。
在父亲的敦促下,王阳明决定先考个功名再说。
于是21岁,他考中举人。28岁,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他天性正直,看不惯宦官干政,38岁时,因为上奏折弹劾当权宦官刘瑾而被廷杖四十,差点被打死,半年后被发配贵州龙场。
发配途中,刘瑾安排了杀手,王阳明脱下衣帽鞋袜,在钱塘江边伪造了一个投水自杀的现场才得免。
在贵州龙场贬谪地,他找人做了一个石棺,每天忙完公务,他就坐在里边,冥思达旦。
二年后,他最终悟道,他悟到: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在于万物,也无须存在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呢?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从此诞生。
王阳明的心学基本的理论是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圣贤。王阳明的心学为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后来的康梁变法、辛亥革命作了理论准备。
合上王阳明的书,不觉已是晚上十一点,我赶紧睡觉。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就起来了。
在邮电宾馆匆匆吃了早餐,我就来到它南隔壁的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的故居是一群青砖小瓦砌成的平房,四周被一白色围墙围住,正中有大门紧锁。告示牌上显示上午九点才开放。
我走过王阳明故居前的立有王阳明全身塑像的广场,穿过镌刻“新建伯”字样的花岗岩砌成的牌楼,经过阳明西路,来到了龙泉山上。
拾级而上,左拐右转,穿过众多在山上散步锻炼的人群,我终于来到了山顶。小时候,王阳明经常随爷爷及后来成为状元的父亲王华到龙泉山上玩耍。
我从《王阳明全书》中得知,王阳明进城为官以后,逢年过节,他每次回家,都要带上三五好友,上龙泉山小聚。
早期,王阳明喜欢诗文,故在故乡的山上,多为和朋友唱和。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每次上龙泉山,主要向他的学生传道、讲习心学了。
王阳明早期有一个他最喜欢的学生即他的妹夫徐爱。他在王阳明被廷杖、贬谪贵州以后,毅然拜王阳明为师。
在王阳明只用四十多天、没有用朝廷一兵一卒平定南昌藩王叛乱回到家乡后,徐爱率77人集体拜王阳明为师。
以徐爱为首编撰的记载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后来风行海内外,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几乎人手一册。蒋介石当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许多人手不释卷读《传习录》而感到十分惊讶。
在王阳明故居,我看到了许多他写的诗词及书信手迹的复制品。
王阳明的诗文堪称一绝。他躲过宦官刘瑾的暗杀,南行途中,在福州郊外的寺中身处险境,然壮怀激烈,写下一首让我心底澄澈的不朽诗作: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明代的文学家中,唯独王阳明有三篇文章入选《古文观止》。
王阳明的书法也是造诣惊人,明朝大书法家徐文长评价王阳明的书法时说:“王羲之是以书掩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书”。
在龙泉山最高处,有一亭,取名阳明亭,是为纪念王阳明而建,据说在原地,原来也有一个亭,王阳明当年带着他的学生徐爱等人常在这里讲学。站在亭前,我请来自湖南的一位中年游客为我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开始往山下走。上山时我是从山的南边走的,下去时,我特地改在从北边下。边走边欣赏沿路的风景,穿过大片的竹林,往下望去,山势雄奇,景色宜人。
九点十分,我来到王阳明故居,没有检票的工作人员,只有身穿制服的保安站在门口值勤。七八个游客正在陆续进入大门。
王阳明故居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王阳明,为了满足海内外游客的需要而于1980年代在王阳明当年生活的原址重新建起来的,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大门,来到王阳明家的客厅前,只见上面有这样一副对联:
“溯姚江一派斯为正印,集心学大成共为宗师。”
在他的书房前有这样一副对联,也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兴教育人千秋师表,经文纬武百代楷模。”
在王阳明故居第二进门的左侧,是王阳明事迹的展示厅,用许多照片展示了王阳明从余姚,到北京、南京、贵州、南昌、广西的人生轨迹。
在展厅,我看到了王阳明贬谪贵州时,在贵州修文县境内的当年他们住的山洞照片,王阳明当年称之为“阳明小洞天”。
看到他在南昌平叛时,当年的宁王叛乱时所住的别墅影像。
也看到他在当年在江西吉安、福建南平、贵州横山剿匪时旧地。
也看到他当年在余姚、绍兴、杭州、贵州、吉安等地办书院、聚众讲学的遗迹。
在王阳明出生的瑞云楼前,我停步不前,用手机拍了多张照片。
回顾王阳明的一生,我发现王阳明始终怀着普济苍生、匡扶社稷的壮志和情怀,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展现出其光明峻伟的人格和气节、坦荡磊落的胸怀。
在“百死千难”中,他升华和提炼了生命和人生的智慧,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理论。
王阳明集事功、道德、文章为一身,其影响早已超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王阳明心学最可贵的我认为是他的民主思想及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
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万古长夜,他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的中世纪。他的思想又犹如一把火种,被后来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孙中山、黄兴等薪火相传,为蒙昧的国人作了思想启蒙,最终促成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上午十一点,当我恋恋不舍离开王阳明故居时,感到王阳明虽已远去,仿佛还在身边,他那自由的思想,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前行的路。